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清口

清口

①即泗口。又名淮泗口、清河口。古泗水入淮之口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、《水经·济水》 云: 泗水至睢陵县 (今江苏盱眙县西北)南入淮。郦注以为在角城 (今江苏淮阴市西南) 入淮。因泗水一名清水,故名。泗水为中原水运要道,清口扼南北交通咽喉,为历代战争要地。《陈书·吴明彻传》: 太建九年 (577) 北伐,至吕梁,“周遣上大将军王轨将兵救之。轨轻行自清水入淮口,横流竖木,以铁锁贯车轮,遏断船路……明彻仍自决其堰,乘水势以退军,冀其获济。及至清口,水势渐微,舟舰并不得渡,众军皆溃,明彻穷蹙,乃就执”。又 《资治通鉴》: 唐乾宁四年 (897),朱全忠举兵击杨行密,遣将庞师古领徐、宿、宋、滑七万之兵 “营于清口”,皆此。金、元后,黄河夺淮入泗,清口遂为河防要地。明、清时成为黄河、淮水交会之处。

②即古汶水入济之口,在今山东梁山县东南。以下济水即通称清水。《水经·济水篇》: 济水 “又东北过寿张县西界安民亭南,汶水从东北来注入”。郦道元注: “济水又北,汶水注之,戴延之所谓清口也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(450),萧斌 “使王玄谟戍碻磝,申坦、垣护之据清口”。即此。

③明清时指淮水入黄河之口为清口。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马头镇西北。因淮水经洪泽湖沉淀后水流较黄河之水清而得名。后因黄淮交会处变迁,清口亦随之移位。明万历以前清口只起冲刷黄流的作用,万历后江淮运河北口先与淮河相会,然后经清口与黄河相会,清口不仅为黄淮交会之所,也是粮运咽喉之地,为南北漕运重地。


(1)古泗水入淮之口。又称泗口、清河口,因古泗水一名清水,故名。在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北。地当南、北交通咽喉,淮上军事要地,屯兵戍守。南朝陈太建十年(578年),吴明彻为北周王轨败于清口;南宋绍兴五年(1135年),韩世忠控扼清口以御金。皆指此。金、元以后黄河夺泗入淮,清口遂为河防要地。潘季驯《河防一览·河防险要》:“清口乃黄、淮交会之所。”(2)古汶水入济之口。在今山东省梁山县东南。此下济水即通称清水。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(450年),萧斌使申坦、垣护之据清口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裴祗墓

    为晋墓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关外周公庙北墙外。1936年夏被盗掘发现,出土石质墓志一块和金质女头饰数件,铜质镶玉腰带一根。1979年又一次进行了发掘。裴祗在 《晋书》 中无传,据墓志称: “晋故大司农

  • 阿史那州

    唐贞观二十三年(649)以阿史那部置,属云中都督府。为羁縻州。当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西部。唐羁縻州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以突厥阿史那部置,属云中都督府。确址不详。后侨治夏州朔方县(今陕西靖边县北白

  • 金陵县

    唐武德八年 (625) 改归化县置,属扬州。治所即今江苏南京市。次年改为白下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八年(625年)改归化县置,治今江苏省南京市。属润州。九年改名白下县。

  • 朱家山

    又名长山。在今江西永修县西南境。《宋史·岳飞传》:南宋绍兴元年(1131)张俊请飞同讨李成,“飞夜引兵至朱家山”,即此。

  • 马皮墟

    即今广西桂平县东北马皮村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桂平县图:东北有马皮墟。

  • 龙驾山

    亦作龙架山。在今贵州龙里县南一里。《清一统志·贵阳府》:龙驾山“峰峦耸峙,为县之镇”。龙里县以此名。

  • 品淡赕

    唐南诏置,原属云南节度,后为中心区十赕之一。治所即今云南祥云县。辖境约当今云南祥云县西部地。宋大理改品赕。

  • 渑池县

    一作黾池县。秦置,属三川郡。治所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十三里朱城。西汉景帝中元二年 (前148) 徙治今渑池县西十六里,属弘农郡。东汉建安中移治蠡城 (今河南洛宁县西)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) 改为北渑池

  • 甘州

    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西凉州置,治所在永平县(今甘肃张掖市西北)。《元和志》卷40甘州:“因州东甘峻山为名。或言地多甘草,故名。”辖境相当今甘肃高台县以东弱水上游地区。其后屡有伸缩。隋大业三年(60

  • 木格墟

    即今广西贵港市东南木格镇。清光绪《广西舆地全图》贵县图:南有木格墟。民国《贵县志》卷1:木格墟“在县南七十五里怀化北里三里。……元、明间置墟于平坦坳,后迁卖蔗坳,以汲远,再迁临河五谷庙、三界庙地。相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