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口堰
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六十里北屯镇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3醴泉县: 洪口堰 “即谷口,方言石阻河流为洪也。堰接泾阳县界,泾水会甘水流经此。元英宗至治初,陕西屯田府言,自秦汉至唐宋,每年例于八月差使水户,自泾阳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,改泾水入白渠,溉田七万余顷”。
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六十里北屯镇附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3醴泉县: 洪口堰 “即谷口,方言石阻河流为洪也。堰接泾阳县界,泾水会甘水流经此。元英宗至治初,陕西屯田府言,自秦汉至唐宋,每年例于八月差使水户,自泾阳西仲山下截河筑洪堰,改泾水入白渠,溉田七万余顷”。
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0结安州: 堰水 “在州 (治今结安) 西南。或曰即涧水也。自都结州流入境,土人堰水以溉田,因名堰水。南流入茗盈州”。
①即中州。犹言中国。《尔雅·释地》:“岠齐州以南。”郭璞注:“齐,中也。”②北魏皇兴三年(469)改冀州置,治所在历城县(今山东济南市)。以地为齐国故地为名。辖境相当今山东济南、淄博、长清、齐河、禹城
在今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东。明正德《琼台志》卷6感恩县:小黎母山“在县东二百余里黎峒中拖轮村东北。脉来自黎母山,至是耸危峰,崖石崎岖,人迹罕到,诸黎环居其下,势视大黎母为小,有巨石,刻大元军马下营”。
在今浙江遂昌县北二十里大马埠村南。明置马步巡司于此。清废。
1926年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即今广东吴川市 (梅录镇)。1947年改置梅茂县。
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雒阳城北面西头门。《后汉书·灵帝纪》:建宁元年 (168) 正月,“己亥,帝到夏门亭”。注引 《东观记》: “到夏门外万寿亭,群臣谒见。”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汉魏洛阳城北面西头门。
在今江西南康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8南安府: 南野水 “在南康县治西。一名桃水。下流合莲塘水入章江”。
今新疆乌苏县西济尔哈朗河。《清一统志·库尔喀喇乌苏》:济尔噶朗河“在庆绥城西。源出天山北麓,北经布勒哈尔齐台西,多木达都台东,流二百里,会库尔河”。
即今山西晋城市南四十五里太行山上天井关。《晋地道记》:高都县有太行关。北宋靖康元年(1126)改名雄定关。元末又名平阳关。即“天井关”。
在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北七十里观风海镇。清置巡司于此。民国时改为县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