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冈山
亦名同保山。在今湖南武冈市北五里。《水经·资水注》: “ (武冈) 县左右二冈对峙,重阻齐秀,间可二里,旧传后汉伐五溪蛮,蛮保此冈,故曰武冈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81武冈州: 武冈山 “一云东汉伐五溪蛮时,与民同保此山,故亦名同保山。唐元和中,黔巫蛮僚寇乱武冈,潭帅柳公绰招降之,勒铭于冈上。《志》 云,山有同保岩,容数千人,昔时避兵处”。
亦名同保山。在今湖南武冈市北五里。《水经·资水注》: “ (武冈) 县左右二冈对峙,重阻齐秀,间可二里,旧传后汉伐五溪蛮,蛮保此冈,故曰武冈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81武冈州: 武冈山 “一云东汉伐五溪蛮时,与民同保此山,故亦名同保山。唐元和中,黔巫蛮僚寇乱武冈,潭帅柳公绰招降之,勒铭于冈上。《志》 云,山有同保岩,容数千人,昔时避兵处”。
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94武康县:天泉山“在县(治今武康镇)西北三十五里。《吴兴记》云:山上有长流泉,谓之天泉。旁多沃壤,可耕种”。
在今新疆叶城县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叶尔羌》: 楚鲁克 “在哈尔噶里克东南七十里”。
在今吉林扶余县北一百六十里徐家店石碑崴子屯东三里土岗上。建于金大正二十五年(1185)。碑通高3.20米,正面和背面分别用汉字和女真文字记载了女真反辽斗争胜利的史实。清道光年间编写的《吉林外记》首录碑
亦作盐井镇。北宋置,属临江县。在今四川忠县东北㽏井镇。 产盐。 清设石桥井通判驻此。 民国改设县佐。
元至正十一年 (1351) 置,属四川行省。治所即今湖北鹤峰县。后改为宣抚司。
清置,属余杭县。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南九十一里闲林镇。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南部。面积74平方千米。人口4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闲林,人口1.2万。相传古时此地林木参天,隋末唐初余杭县令张士衡告老还乡,取“
在今海南省文昌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5文昌县:文昌江在“县南一里。一名南桥水。《志》云,江源有二:一出县境之迈南山,一出龙塘。至县南一里合流,又东南达清澜港入海”。
在今广东东莞市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广州: 东莞县 “有黄岭山”。《清一统志·广州府》:黄岭山 “在东莞县南。唐十道志,岭南名山之一。《县志》,在县南三十五里,县治朝山也。峰峦秀拔,状如卓笔,迤逦而西
唐龙朔元年 (661) 置,属安西都护府。治所在疾陵城 (今伊朗东北部萨巴里湖附近)。贞元三年 (787) 废。唐羁縻都督府名。龙朔元年(661年)置,治疾陵城(故地在今伊朗锡斯坦一俾路支斯坦省东北萨
故址或以为在今印度卡提阿瓦半岛南端之第乌。清谢清高《海录》:“即肚国,在淡项北。疆域稍大。由淡项水路顺风约二日可到。风俗民情与盎几里诸国略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