晃州
唐置羁縻州,属黔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西南凉伞乡。后废。清置晃州巡司于此。
唐置,治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西南凉伞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西南部和贵州省三穗县东部、玉屏侗族自治县南部。属黔州都督府。后废。
唐置羁縻州,属黔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西南凉伞乡。后废。清置晃州巡司于此。
唐置,治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西南凉伞。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西南部和贵州省三穗县东部、玉屏侗族自治县南部。属黔州都督府。后废。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析汝阳县置,属陈州。治所即今河南商水县。《寰宇记》 卷10: “以县界溵水为名。” 大业初属淮阳郡。唐属陈州。北宋建隆元年 (960) 改为商水县。古县名。隋开皇十六年(59
在今湖南桂东县西南,湘赣边界附近。南宋嘉定元年 (1208)、二年 (1209) 以罗世传、李元砺为首的瑶、汉饥民先后在此起义。
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西南。为通往罽宾的险要山道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喝盘陀“西南即头痛山也”。
西汉置,属辽东郡。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县东南汤河东岸亮甲山。东汉废。西晋复置,属辽东国。后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辽宁省辽阳县东南亮甲山。属辽东郡。东汉废。晋复置。《资治通鉴》:晋成帝咸康四年(338年)
即今四川南江县东之神潭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南江县: 南屯河在 “县东二十余里。源出巴山,经两河口入巴江”。
北宋至道三年 (997) 分荆湖路南部置,简称湖南路。治所在潭州 (今湖南长沙市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汨罗、益阳、安化、洞口、绥宁等县以南及广西越城岭以南湘水、灌水流域。元废。简称湖南路。北宋初置。雍熙二
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)朱元璋改江州路置,治所在德化县(今江西九江市)。辖境相当今江西九江、德安、湖口、瑞昌、彭泽等市县地。1912年府废。元至正二十一年(1361年)朱元璋改江州路置,治德化县(今
唐置,为羁縻州,属芳池州都督府。在今甘肃华池县西北境。后废。
在今江西新余市南袁江北岸。唐大历八年 (773) 新喻县徙治虎瞰山之北,即今新余市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4临江军: 虎瞰山 “在新喻县治之南”。
清光绪十一年(1885)置,管矿务兼收课税,仍属蒙自县。治所即今云南个旧市。彝语“个”为矿,“旧”为真,意即真大真好的矿。一说彝语“果”为养,“觉”为荞做成的饭食,“个旧”为“果觉”的谐音,意即种荞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