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姥山
又名鼓吹山。在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90升州江宁县 “慈姥山” 条引 《舆地志》 云: “山南有慈姥神庙焉。” 又引 《括地志》 云:“山积石临江,岸壁峻绝,山上出藤竹,堪为箫管属乐府,名为鼓吹山。” 又卷105当涂县: “慈母山在县北七十里,临江,亦谓之慈姥山。”
古山名。又称慈母山。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东北长江南岸。南朝时所产之竹以供乐府,故俗称鼓吹山。
又名鼓吹山。在今安徽马鞍山市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90升州江宁县 “慈姥山” 条引 《舆地志》 云: “山南有慈姥神庙焉。” 又引 《括地志》 云:“山积石临江,岸壁峻绝,山上出藤竹,堪为箫管属乐府,名为鼓吹山。” 又卷105当涂县: “慈母山在县北七十里,临江,亦谓之慈姥山。”
古山名。又称慈母山。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东北长江南岸。南朝时所产之竹以供乐府,故俗称鼓吹山。
①北周建德四年(575)改南都郡置,属南州。治所在武宁县(今四川万县市西南武陵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万县市西南、忠县东北一带。隋开皇初废。②唐天宝元年(742)改窦州置,治所在信义县(今广东信宜县西南镇
唐、宋时四川西南部少数民族部落。北宋为黎州属部之一。在今四川甘洛县境。《宋史·蛮夷传四》:“黎州诸蛮凡十二种:曰山后两林蛮,在州南七日程……由黎州南行七日而至其地,又一程至嶲州。嶲州今废,空城中但有浮
唐置,在今北京市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幽州:“城内有经略军,又有纳降军,本纳降守捉城,故丁零川也。”
即今山东临朐县东南十四里七贤乡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2《舆图志》:临朐县东南有七贤店铺。
在今湖北武穴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广济县“武山湖”条下:“马口湖在县(治今梅川镇)西南八十里,西流入江为马口渡。《嘉熙对境图》:宋初南征, 自马口济江。”
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北八里。南朝宋鲍照 《芜城赋》: “轴以昆冈。” 李善注引 《河图括地象》 曰: “昆冈之山,横为地轴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23谓之昆仑冈,“一名阜冈。亦名广陵冈,与蜀冈连接,盖即蜀冈
在今陕西神木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神木县:龙眼山“上有二穴,穿透如眼,因名”。
在今江苏吴江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苏州府吴江县: 莺脰湖 “在县南四十里。湖之上流,纳烂溪、荻塘诸水,出平望安德桥,汇流成湖,形如莺脰,故名。亦曰莺斗湖。南达汾湖,北接太湖”。
即鸿固原。又名少陵原。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。因汉宣帝在原上修建杜陵,亦名杜陵原。唐李白《杜陵绝句》:“南登杜陵上,北望五陵间,秋水明若日,流光灭远山。”杜甫家在樊川杜陵原下, 自称“杜陵野老”、“杜陵布
汉、唐时长安渭水上建桥梁,有三: (1) 中渭桥。本秦所造横桥,为通渭水南北离宫而造。西汉初称渭桥或石柱桥,又名横门桥。武帝后增建东、西二桥,始有中渭桥之称。《三辅黄图》 卷6: “渭桥,秦始皇造。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