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徐州

徐州

①古九州之一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。” 《尔雅·释地》: “济东曰徐州。” 海指今黄海,岱即泰山,淮即淮水,济东即古济水以东。

②邑名。(1) 一作平舒。战国齐地,即今河北大城县。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: 威王二十四年 (前333),“吾吏有黔夫者,使守徐州,则燕人祭北门,赵人祭西门”。(2) 又作舒州。春秋、战国齐地,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。《史记·越王句践世家》: 句践“与齐、晋诸侯会于徐州”。即此。

③战国时鲁地。在今山东滕州市南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 “勾践已平吴,乃以兵北渡淮,与齐、晋诸侯会于徐州。” 又 《鲁周公世家》: 顷公十九年(前254),“楚伐我,取徐州”。《集解》: “徐广曰:徐州在鲁东,今薛县。” 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: 鲁国薛“本国,六国时曰徐州”。《水经·泗水注》 引 《竹书纪年》: “梁惠成王三十一年,邳迁于薛,改名徐州。”

④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相当今山东东南部和江苏长江以北地区。东汉时治所在郯县(今山东郯城县)。三国魏移治彭城县 (今江苏徐州市)。东晋时移治京口 (今江苏镇江市)。南朝宋永初二年 (421) 改为南徐州。

⑤十六国后秦置,治所在项城 (今河南沈丘县)。后废。

⑥后燕初置于黄巾固 (今山东章丘市西北水寨)。后徙黎阳 (今河南浚县东北)。又徙治鄄城 (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)。《十六国疆域志》 卷12: “ 《后燕录》: 建兴二年,垂以翟辽为徐州刺史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太元十三年 (388),“燕青州刺史陈留王绍为平原太守辟闾浑所逼,退屯黄巾固。燕主垂更以绍为徐州刺史”。

⑦南燕置,治莒城 (今山东莒县)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: 南燕慕容德以 “徐州刺史镇莒城”。《寰宇记》卷24: “ 《南燕录》: 慕容德以尚书潘聪为徐州刺史,镇莒城。又以桓遵为徐州刺史,亦理此。”

⑧南朝宋永初二年 (421) 改北徐州置,治所在彭城县 (今江苏徐州市)。隋大业初改为彭城郡,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为徐州。天宝元年 (742)又改彭城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徐州。元至元二年 (1336) 省彭城县入州,属归德府。至正八年 (1348) 升为徐州路,十二年 (1352) 降为武安州。明洪武初复名徐州,属凤阳府。十四年 (1381)直隶南京。清属江苏省,雍正十一年 (1733) 升为徐州府。

⑨南朝宋侨置,治所在燕县 (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东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蚌埠、凤阳、明光、定远、来安、滁州、全椒等市县地。南齐改为北徐州。

⑩北魏延和二年 (433) 置,治所在济阳县 (今河南兰考县东北)。皇兴初废。

(11)金天会七年 (1129) 改安肃军置,治所在安肃县 (今河北徐水县)。天德三年 (1151) 改名安肃州。


(1)古九州之一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。”《尔雅·释地》:“济东曰徐州。”海指今黄海,岱是泰山,淮是淮水,济东即济水以东。(2)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。东汉治郯县(今山东郯城县),三国魏移治彭城(今江苏徐州市)。东晋初失淮北地,治所南迁。义熙七年(411年)治京口(今江苏镇江市)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421年)改徐州为南徐州,以北徐州为徐州。东晋、北朝以后辖境缩小。元至正时升为徐州路。明洪武初复改为徐州。清雍正时升为府。(3)十六国后燕置,治黄巾固(今山东章丘市),后移治黎阳(今河南浚县东),又移治鄄城(今山东鄄城县北)。后废。(4)十六国南燕置,治莒城(今山东莒县)。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沂山东南迄滨海一带。(5)春秋战国齐邑。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南。《古本竹书纪年》:“魏惠王三十年(前340年),下邳迁于薛,改名徐州。”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勾践已平吴,乃以兵北渡淮,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。”皆即此。参见“薛(1)”。(6)又作平舒。战国齐邑。即今河北省大城县。《战国策》:齐威王二十四年(前333年),谓魏王曰:“吾吏有黔夫者,使守徐州,则燕人祭北门,赵人祭西门。”即此。(7)十六国后秦置,治项县(今河南沈丘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商丘市、太康县、商水县以东地区和安徽省亳州、涡阳、蒙城等市县。后废。(8)北魏延和二年(433年)置,治济阳县(今河南兰考县东北)。皇兴初废。(9)金天会时改安肃军置,治安肃县(今河北徐水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徐水县东部。天德三年(1151年)改为安肃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安德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平原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东北。北魏太和中为安德郡治。隋开皇九年(589)移今山东陵县,为德州治。明洪武元年(1368)省入州。②南朝宋侨置,属平原郡。治所在今山东邹平、高青、章丘等县市境

  • 东沙

    ①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4太仓州崇明县:崇明旧城,“《志》云,唐武德间,吴郡城东三百余里,忽涌二洲,谓之东、西二沙,渐积高广,渔樵者依之,遂成田庐”。元至正十二年(1352)徙崇明州治

  • 河北街

    即今河南舞阳县东北侯集。1948年河南革命根据地置沙北县治此。

  • 陈阳原

    在今陕西彬县西南。《元和志》卷3新平县:“北魏于今县西南十里陈阳原上置白土县。”

  • 双马山

    在今广西武鸣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1思恩府:双马山“在府西五十五里。二峰昂耸,如骏马并驰,因以名”。

  • 涧布镇

    即今江西宜春市东南六十里涧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袁州府宜春县: 涧布镇“在府南涧布岭。有巡司”。

  • 安塞军

    唐置,在今河北蔚县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宁四年(897),河东李克用以刘仁恭叛,将兵攻“至安塞军”。即此。

  • 雍齿山

    在今四川什邡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73什邡县: “雍齿山在县南四百步。《汉书》 封雍齿侯国。《汉书》 高帝六年封雍齿为什邡侯,至汉元鼎五年,以酎金国除也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67什邡县: 雍齿城“今城南

  • 王寨城

    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。汉、晋置沁水县于此。《清一统志·怀庆府二》:沁水故城,“《县志》:废城在县东北沁水南、沁台西。今呼王寨城”。

  • 司马河

    在今山东莱芜市西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莱芜县:司马河“源出县东北二十里大室山,西南流入于汶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