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平乐县

平乐县

①汉平舆县之误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豫州汝南郡:“平乐令,汉旧县”。清赵翼《廿二史考异》:“疑是平舆之误。”

②三国吴甘露元年(265)置,属始安郡。治所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北恭城河西北岸。《元和志》卷37平乐县:“取平乐溪为名。”唐武德四年(621)迁今平乐县西南,为乐州治。贞观八年(634)为昭州治,北宋移治今平乐县。元为平乐府治。民国初属广西桂林道。1928年直属广西省。

③唐武德四年(621)置,属龙州。治所在今越南河北省仙游一带。贞观元年(627)废入龙编县。


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。属桂林市。面积 1919 平方千米。人口43万。辖6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平乐镇。《元和郡县志》昭州平乐县:“取平乐溪为名。”汉为荔浦、富川两县地。三国吴甘露元年(265年)置平乐县,治今县西南。属始安郡。唐先后增置沙亭县、永平县,沙亭县寻废,平乐县为昭州治,永平县为州属县。北宋移今治。开宝五年(972年)废永平县入平乐县,平乐县仍为昭州治。元大德五年(1301年)为平乐府治。明、清因之。1913年属漓江道,1914年属桂林道。1926年废道属广西者。1949年属平乐专区。1952年县治徙二塘镇。1958年县治复迁今址,属桂林专区。1971年属桂林地区。1999年属桂林市。地处桂东北山地区中部,地形以低山、丘陵为主,岩溶广布。最高峰龙河岭,海拔 1149 米。桂江、茶江(恭城河)、荔浦河流经境内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、苎麻、甘蔗、大豆、花生、烟叶、黄红麻为主。矿产有锰、煤、铁、锡、金、钨、锑、重晶石、大理石等。工业有化工、纺织、水泥、制药、食品、塑料、电力、造纸、木材加工、服装及采矿。323国道经此,并有公路通恭城、昭平、阳朔等地。名胜古迹有榕津古榕、二塘古墓群及鱼堰温泉、朝天岩、青龙穿山、冷水石林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贤州

    唐贞观八年 (634) 改南通州置,治所在石门县 (今云南盐津县西南二十六里豆沙关附近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水富、盐津、大关等县地。是年州废。唐贞观八年(634年)以南通州改名,治石门县(今云南盐津县西南

  • 洛普

    即今新疆洛浦县。清宣统 《新疆图志》 卷4: “和阗东七十五里为洛浦,回人呼为多乐普,译言肩叉肩。洛浦,和阗回庄。”

  • 昌水河

    即古观水。在今山东海阳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 昌水河 “源出文登县西南四十里昌山下,西南流经莱阳县东南四十里。名水口河。又名昌阳水。会五龙河南入海”。

  • 沱泊溪

    在今云南镇雄县西一里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2芒部军民府: 沱泊溪 “在府治西。源出山涧,下流入纳冲河”。

  • 修城道

    亦作循城道。西汉置,属武都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成县东南。《水经·漾水注》: “汉水东南径修城道南,与修水合。” 即此。东汉废。

  • 洵河

    即今陕西旬阳县西北旬河。源出宁陕县东北,东南流经镇安县,至旬阳县东注汉水。《三国志·蜀书 ·刘封传》: 申仪降魏,为魏兴太守,“封员乡侯,屯洵口”。即此。见“旬河”。

  • 里方

    在今越南莱州省西北部。清代为临安府纳楼土司辖地。《滇南界务陈牍·普界陈牍·湄江东岸边界图册》:“黑玉顶山,夷曰旧米拉山,为元江属六能与临安属里方交界地。”

  • 木孙忒克山

    当即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北境之磨子山。清为察哈尔右翼正黄旗驻地。

  • 马武寨

    ①即今山西陵川县东南马武乡。《清一统志·泽州府》:马武寨“在陵川县东五十里马武山。周围百里, 四壁峭立。汉马武筑寨屯兵于此”。②在今河南汤阴县南。《续通鉴》:南宋宝庆三年(1227),蒙古军史天泽破金

  • 旗山

    ①一名水西山。在今福建福州市西郊外。与鼓山对峙。上有勾漏洞。晋郭璞 《迁城记》: “右旗左鼓,全闽二绝。”②即今福建闽侯县南旗山。明 《寰宇通志》卷45福州府山川: 旗山 “在侯官县西五十里,以形似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