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嵋山
①一名小峨嵋山。在今河南郏县西北三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汝州》: 小峨眉山 “相传宋苏轼在汝州见之,以其形类蜀之峨嵋,故名”。元至正中建三苏祠于山上。
②亦作蛾嵋山。在今广西崇左县东。《清 一统志·太平府》: 蛾嵋山 “在崇善县东三里。屹立云表”。
③亦作峨眉山。即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。西晋左思 《蜀都赋》: “抗峨眉之重阻。”
①一名小峨嵋山。在今河南郏县西北三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汝州》: 小峨眉山 “相传宋苏轼在汝州见之,以其形类蜀之峨嵋,故名”。元至正中建三苏祠于山上。
②亦作蛾嵋山。在今广西崇左县东。《清 一统志·太平府》: 蛾嵋山 “在崇善县东三里。屹立云表”。
③亦作峨眉山。即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。西晋左思 《蜀都赋》: “抗峨眉之重阻。”
明置,属永昌军民府。即今云南保山市西南蒲缥乡。
亦作葭芦郡。西魏置,属文州。治所在建昌县(今甘肃文县西南)。隋开皇初废。《元和志》卷22长松县:“芦北故城,在县东五十二里。因葭芦镇为名也。”
在今江西上饶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广信府一》:岑阳岭“在上饶县南百里。岭势峥嵘,上侵云表,江闽自此分界”。岭有岑阳关。
北宋置,属兴化县。在今江苏兴化市南三十里老阁。古镇名。在今江苏省兴化市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大顺元年(890年),汴将庞师古深入淮南,“与孙儒战于陵亭”,即此。《元丰九域志》:泰州兴化县有陵亭镇。
在今广东南海市北里水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 金利砦在 “府西十五里。宋元时置砦于此。明洪武三年改置巡司”。
金置,属广宁县。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境。在山东省微山县东南部、昭阳湖东岸,东面和北面靠近滕州市。面积73.4平方千米。人口8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欢城,人口4.2万。为古城镇,原为驩城,现改为欢城。一
北宋置,属鄠县。即今陕西户县东秦渡镇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三》: 秦渡镇 “在鄠县东三十里。商贾辐辏,为邑中最盛”。在陕西省户县东部偏北。面积50平方千米。人口5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秦渡,人口7520。
即今广西钦州市东平银圩。明嘉靖《钦州志》卷7:“平银墟在平银渡头,去城三十五里。”
即隋唐东都皇城。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中。《资治通鉴》 隋大业十一年 (615) 载: “有二孔雀自西苑飞集宝城朝堂前。” 胡三省注: “皇城盖即隋之宝城。”
在今山西乡宁县西南。《元和志》卷12昌宁县:“两乳山在县西南七十里。山有两岫,望如乳形,因以为名。”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晋天福元年(936),唐主遣兵三路,“由晋、绛两乳岭出慈、隰,共救晋安寨”。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