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峰山
即今江西临川市西铜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10抚州临川县: 峨峰山 “在县西四十里。出铜,因号铜山,天宝六年敕改为峨峰山”。
即今江西临川市西铜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10抚州临川县: 峨峰山 “在县西四十里。出铜,因号铜山,天宝六年敕改为峨峰山”。
在今山东嘉祥县东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3嘉祥县: 郗山 “相传晋郗鉴居此。下有郗城,即鉴所筑。今为河水垫没,俗谓之登台山”。
亦作穆坪土司。明永乐八年(1410) 置,属雅州。治所即今四川宝兴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4: 董卜韩胡宣慰司 “在成都府境西北,直威州、保县之西。……贡道有三: 一由杂谷八稜碉出保县; 一由清溪口出崇
即今新疆天山。《山海经· 北山经》:敦薨之山 “敦薨之水出焉,而西 (东) 流注于泑泽”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敦薨之水 “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”。即此。古山名。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敦薨之山……敦薨水出
即占婆补罗的省译。“补罗”是梵语“城”的意思。
北周闵帝改什方县置,属广汉郡。治所即今四川什邡县。武帝时省入雒县。古县名。北周闵帝改什方县置,治今四川省什邡市。属广汉郡。武帝废入雒县。
唐置羁縻州,属安南都护府。治所即今广西龙州县西北金龙镇。北宋废。唐羁縻州。所置年代不详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西北金龙。北宋废。
唐置,为慎州羁縻州治。神龙初,契丹陷营州后南迁,寄治良乡之故都乡城 (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长沟镇东侧土城)。后废。
明弘治七年 (1494) 改九名九姓独山州置,属都匀府。治所即今贵州独山县。州南二十里有独山,据清嘉庆 《贵州通志》 卷2 《都匀府图说》称: “群嶂相联,一峰独峙,州因以名。” 1913年改为独山县
即县。 钱大昕 《廿二史考异》 卷29: “ ‘’ 不成字, 当作 ‘’。 说文: ‘, 巨鹿县,从邑,枭声。’ 汉志作 ‘郻’,‘郻’
在今江西兴国县西南四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南康郡南康:“有上洛山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08虔州赣县:上洛山,“《舆地志》云,虔州上洛山多木客,乃鬼类也。形似人,语亦如人,遥见分明,近则藏隐。能斫杉枋,聚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