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山阴县

山阴县

①秦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即今浙江绍兴市。以在会稽山之北而得名。东汉永建四年(129)为会稽郡治。南朝陈与会稽县同为会稽郡治。隋开皇九年(589)废。唐武德七年(624)复置,次年废。垂拱二年(686)复置,大历二年(767)又废。七年(772)又置,元和七年(812)再省。十年(815)复置,与会稽县同为越州治。南宋为绍兴府治。元为绍兴路治。明、清为绍兴府治。1912年与会稽县合并为绍兴县。

②金大定七年(1167)改河阴县置,属应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山阴县东南二十五里山阴城镇。贞祐二年(1214)升为忠州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)废,后复置。清属大同府。民国初属山西雁门道。1928年直属山西省。1949年移治岱岳镇(今山阴县)。


(1)古旧县名。秦置,治今浙江省绍兴市。属会稽郡。东汉永建四年(129年)为会稽郡治。因处会稽山之阴(北)而得名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改会稽县。唐武德七年(624年)析会稽县复置,与会稽县同城而治。后历为越州、会稽郡、绍兴府、绍兴路治所。1912年两县合并,改绍兴县。(2)今县名。在山西省北部、内长城雁门关外。属朔州市。面积 1658 平方千米。人口21.8万。辖4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岱岳镇。唐为马邑县地,辽置河阴县,初属朔州,后属应州。金大定七年(1167年)改名山阴县,治今县南故驿村北。因县境在佛宿山之北得名,清光绪《山西通志》:“辽河阴县,以县在桑干之南。水南曰阴,故曰河阴。其后更名山阴,以在复宿山之北。”复宿山即佛宿山。贞祐二年(1214年)升为忠州,属西京路。蒙古至元二年(1265年)并入金城县,后于今山阴城复置山阴县。明、清均属大同府应州。1914年属雁门道,1927年直属山西省。1937年县治移至今址。1949年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。1952年改属山西省雁北专区。1958年与应县并为山阴县,属晋北专区。1959年恢复原制。1961年复属雁北专区。1967年属雁北地区。1989年属朔州市。地处大同盆地西南部。桑干河、黄水河、木瓜河、元子河流经境内。属中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玉米、小麦、谷子、莜麦、马铃薯、豆类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铝土、石灰石、方解石、大理石、石英、钾长石、黑云母等。工业有煤炭、炼焦、冶金、电力、食品、化工、建材、针织等。同蒲铁路和208国道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古长城、旧广武城、汉墓群、哺乳化石群、王家屏墓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上原城

    战国赵邑,在今河北元氏县西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孝成王十一年(前255),“城元氏,县上原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谓上原城“以地势高平而名”。

  • 河平砦

    又名小直沽口。北宋政和三年 (1113) 改泥姑砦置,属沧州清池县。在今天津市东南东、西泥沽村一带。

  • 太平乡

    即今广东梅县西北梅西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广东省梅县西北石正一带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移太平乡巡检司治此。

  • 宝泉山

    ①在今甘肃西和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35巩昌府: 宝泉山 “在西和县北二十里,上有湫池”。②在今云南祥云县西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7云南县: 宝泉山 “九峰相并,望之簇如青莲,石穴空洞,盘折而

  • 广寿县

    西魏大统十四年(548)置,属新平郡。治所在今陕西永寿县东北三十八里永寿坊。因县城处在广寿原上,故名。北周大象元年(579)改名永寿县。古县名。西魏大统十四年(548年)置,治今陕西省永寿县北广寿原。

  • 西宁县

    ①三国吴太平二年(257)分临汝县置,属临川郡。治所在今江西崇仁县南六十三里。因西宁水得名。西晋末废。南朝梁大同二年(536)复置,属巴山郡。隋开皇九年(589)废入崇仁县。②东晋成帝时置,属西平郡。

  • 向阳泡镇

    即今吉林榆树市东六十里向阳镇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6伯都讷厅:东“五十二里向阳泡镇”。(按:伯都讷厅治在今榆树市)。

  • 须句

    亦作须朐。周代国名。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。春秋时为邾所灭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一年》:“任、宿、须句、颛臾,风姓也……邾人灭须句,须句子来奔。” 二十二年 (前638),“伐邾,取须句,反其君焉”。皆此。古

  • 湘赣革命根据

    地位于湖南、江西边界地区。原为毛泽东所创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。1929年1月毛泽东、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向赣南、闽西进军,留在井冈山地区的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“会剿”。1929年5月,红五军

  • 普救寺

    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北二十四里土岗上。西邻古蒲州城址,东连西厢村。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。《清一统志·蒲州府》: 普救寺 “在永济县东五里。唐释道积修建,十年乃成。本名西永清院。五代时改今名。高爽华博,东临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