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沽口炮台

大沽口炮台

在今天津市东南一百二十里海河入海口, 自古为津门之屏。自明代开始就建有炮台,清咸丰八年(1858)重修。有大炮台五座(南岸三座,北岸两座),分别以“威、镇、海、门、高”五字命名。此外还建有小炮台二十五座,大小炮台内共置炮六十四尊。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抗击八国联军战争期间,爱国士兵和义和团战士曾在此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战斗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清政府与八国签订《辛丑条约》,炮台随即被拆毁。唯南岸的“海字”炮台,至今保存尚好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在天津市塘沽区大沽口附近。明代为抗倭曾筑垒设防。清咸丰八年(1858年)重修,增设大炮台5座,分别以威、镇、海、门、高五字命名;并配置小炮台25座。第二次鸦片战争和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庚子之役,驻守炮台的官兵曾多次与侵略者浴血奋战。光绪二十七年《辛丑条约》签订后,炮台被拆除,现仅南岸海字炮台保存较好。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重要遗址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戛色

    即戛洒。在今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。清咸丰九年 (1859) 李文学领导彝族起义,曾攻占此地。在今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。清咸丰九年(1859年),李文学领导的彝族人民起义曾进据此地。

  • 辽泽

    指今辽宁辽河下游河网低洼地区。《新唐书·太宗纪》:贞观十九年(645),“次辽泽,瘗隋人战亡者”。即此。隋、唐征高丽路皆由此,迄至辽、金亦为往来辽东的必经之路。契丹族早期和辽代前期以政治中心上京(今内

  • 副州

    元置,属鹤庆路。治所在今云南鹤庆县境。明洪武十五年 (1302) 废。元置,治今云南省鹤庆县境内,属鹤庆府。明洪武十五年(1382年)废。

  • 安利军

    北宋天圣元年(1023)改通利军置,治所在黎阳县(今河南浚县东)。明道中复为通利军。北宋天圣元年(1023年)改通利军置,治黎阳县(今河南浚县东北)。明道中复为通利军。

  • 遂川县

    1914年以龙泉县改名,属江西庐陵道。治所即今江西遂川县。以县在遂川江之北,故名。1926年直属江西省。在江西省西部,西邻湖南省。属吉安市。面积3102平方千米。人口52.2万。辖11镇、12乡。县人

  • 斜口水

    即今江西上高县西南之南港河。《舆地广记》 卷25瑞州: 上高县有斜口水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4瑞州府上高县: 斜口水 “在县西十里。源发蒙山,入于蜀江”。

  • 西洒

    即今云南西畴县治西洒镇。清乾隆时设西洒塘。彝语“西洒”意为水响的地方。1920年为西畴县治。

  • 大盈驿

    即今福建南安县南大盈。南宋嘉定中改名康店驿。

  • 停洞铺

    即今贵州从江县西北停洞乡。《清一统志·黎平府》 “朗洞铺” 条下: 又有 “停洞铺”等皆戍守处。“停洞” 系侗语音译,意为岩边的寨子。

  • 石幢桥镇

    即今江苏无锡市西北石幢村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无锡县图:西北有石幢桥(镇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