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椗
即今福建龙海市东南南椗。见于清 《海国闻见录》 图。
即今福建龙海市东南南椗。见于清 《海国闻见录》 图。
即有鼻。亦作鼻墟。在今湖南道县北。见“有庳”。
元初置通海千户,至元十三年 (1276) 改通海县,属宁州,为临安路治。治所即今云南通海县。明郭子章 《郡县释名》 云南卷上: “县北三里有通海湖,县以湖名。” 明、清属临安府。民国初属云南蒙自道。1
三国魏改益县置,属齐国。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南十里。南朝宋及北魏属齐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) 移治今山东青州市,为青州及齐郡治。隋为北海郡治。唐为青州治。金为益都府治。元为益都路治。明、清为青州府治。
亦作太伯城、梅里村。相传周太王之子泰伯所筑。在今无锡市东南三十里梅村。《吴越春秋》 卷1: 太伯 “还荆蛮,国民君而事之,自号为句吴,……起城周三里二百步”。《史记· 吴太伯世家》 正义: “太伯居梅
西汉置,属雁门郡。治所在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平鲁城镇北。东汉属定襄郡,建安末年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西北。属雁门郡。东汉建安末废。
又名谢眺楼、谢公楼、叠嶂楼。南齐谢眺建。在今安徽宣州市城内。唐咸通中刺史独孤霖改名叠嶂楼。李白 《秋登宣城谢眺北楼》 诗云: “江城如画里,山晚望睛空……谁念北楼上,临风怀谢公。”杜牧 《题宣城开元寺
即今河北唐山市东北三十里洼里乡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49滦州图: 西南有窪儿里。
1937年改富州县置,直属云南省。治所即今云南富宁县。《富宁县地名志》: “以古富州、安宁州各取一字组合,命名为富宁县。”在云南省东南部,北、东、南三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。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。面积
在今浙江绍兴市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绍兴府: 绍兴卫 “在府治东。洪武十二年建,领三江所一”。清废。
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北、与苍山县交界处。史称君山,汉称楼山,魏称仙台山。为尼山分支。南北走向。主峰海拔580米,有“鲁南第一峰”之称。孤峰突兀,自山麓至峰顶,陡峭如壁。仅西北角一狭缝可登。顶部平坦,广数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