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州路
元至元十五年(1278)改化州置,属海北海南道。治所在石龙县(今广东化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州、廉江二市及吴川市部分地。明洪武元年(1368)改为化州府。
元至元十七年(1280年)置,治石龙县(今化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化州、吴川、廉江等市地。属湖广行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为府,七年降为州。
元至元十五年(1278)改化州置,属海北海南道。治所在石龙县(今广东化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州、廉江二市及吴川市部分地。明洪武元年(1368)改为化州府。
元至元十七年(1280年)置,治石龙县(今化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化州、吴川、廉江等市地。属湖广行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为府,七年降为州。
即掖侯国。在今山东莱州市。《后汉书·欧阳歙传》: 建武九年 (33),歙 “更封夜侯”。李贤注: “夜,今莱州掖县。”
西汉置,属泰山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。东汉属济北国。《水经·汶水》: “汶水又西南过蛇丘县南。” 郦道元注: “汶水又西洸水出焉。又西径蛇丘县南,县治铸乡故城……杜预曰: 济北蛇丘县所治铸乡城者也
即沂山。在今山东临朐县南九十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琅邪郡朱虚县:“东泰山,汶水所出,东至安丘入维。”《水经》:“汶水出朱虚县泰山。”又说:“巨洋水出朱虚县泰山,北过其县西。”郦道元注:“泰山即东小泰山
即今山东莱州市东北新城。北濒大海,东接招远界。清 《乾隆内府舆图》莱州府掖县东北有新城店。民国 《四续掖县志》 卷1作新城,为新城乡驻地。
明洪武时所建南京外郭城门之一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区北。地当直渎水入江之口,为历代屯戍之处。
春秋郑邑。又名阎仓城。在今河南西华县东北三十里。《左传》: 昭公二十年 (前522) 宋公子城、公孙忌出奔郑,“其徒与华氏战于鬼阎”。杜注:“颍川长平县西北有阎亭。”古邑名。春秋宋邑。在今河南省西华县
唐贞观三年 (629) 以南谢蛮首领谢疆地置,属黔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镇附近。次年改为庄州。
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,分桂阳郡置,治所在零陵县 (今广西全州县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湖南邵阳市、衡阳县以南,永州市、宁远县以西,武冈市和广西桂林市以东,阳朔县和湖南道县以北地。东汉移治泉陵县 (今湖
当在今蒙古国西南西戈壁省境。《汉书·李广传》附李陵传:天汉二年(前99),贰师将率大军伐匈奴,武帝召陵,陵“愿得自当一队,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,毋令专乡贰师军”。
即今广东和平县西北之和平河及县南之浰江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和平县 “镇水” 条内: 镇水“又东南合和平水,即浰水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