冶官县
东晋义熙十年(414)置,属犍为郡。治所在今四川荣县西北。一说在今威远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嘉定府二》:资官废县“按:县自晋置,名曰冶官。盖以县有铁山,出铁置冶而名也。隋讹冶为咨,咨、冶字尚相类”。南齐后废。
古县名。东晋义熙十年(414年)置,治今四川省威远县西北。南朝齐属益州。后废。
东晋义熙十年(414)置,属犍为郡。治所在今四川荣县西北。一说在今威远县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嘉定府二》:资官废县“按:县自晋置,名曰冶官。盖以县有铁山,出铁置冶而名也。隋讹冶为咨,咨、冶字尚相类”。南齐后废。
古县名。东晋义熙十年(414年)置,治今四川省威远县西北。南朝齐属益州。后废。
①南宋建炎三年 (1129) 升杭州置,治所在钱塘、仁和二县 (今浙江杭州市)。绍兴八年(1138) 年正式定都于此。辖境约相当今浙江杭州、海宁、余杭、富阳四市及临安县地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) 改
①又名阅马台。在今河北临漳县西。十六国后赵石虎所筑。《邺中记》: “凉马台高三十尺,周回五百步,后赵石虎所筑。建武六年,虎都邺,洗马于洹水,筑此台以凉马,故以名云。”②在今河南西华县西南。《寰宇记》
在今山西昔阳县西四十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: “ (沾岭) 又西有陡泉岭,洞涡水所出。”
即今四川平武县东南涪江东岸白草乡。《清一统志·龙安府》:高村河“出高村,经大坝,至白草铺入涪”。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89平武县:白草铺“在县东五十里”。
道路名。战国时楚国北经方城,通中原华夏诸国之要道。《史记·越王句践世家》: 齐使者说越王曰: 楚 “夏路以左,不足以备秦”。《索隐》 引刘氏云: “楚适诸夏,路出方城,人向北行,以西为左,故云夏路以左
在今新疆库车县西北。《新唐书·突厥传》:景龙二年(708),突骑施娑葛“杀(冯)嘉宾,使弟遮弩率兵盗塞。安西都护牛师奖与战火烧城,师奖败,死之”。
即作重州。木为作之讹。在今四川康定县境。
元置,属播州军民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遵义县北泗渡镇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遵义市北泗渡镇。属播州宣慰司。后废。
1938年日伪置,驻长治县(今山西长治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和顺、沁县、屯留、晋城、壶关等县间地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废。
在今四川泸州市东沱江注入长江处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53泸州: 海观 “在州治南定楼之右,即城东隅两江合流处。旧为来风亭,丞相赵公敞而大之,易今名。夏潦高涨,两江环合,弥漫浩渺,真海观也。阎侍郎苍舒诗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