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鼎湖龙去

鼎湖龙去

同“鼎成龙去”。唐杜甫《骊山》诗:“鼎湖龙去远,银海雁飞深。”


见“鼎成龙去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,龙乃上去。余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龙髯,龙髯拔,堕,堕黄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胡髯号。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,其弓曰乌号。”汉·刘向《列仙传》:“黄帝自择亡日,与群臣辞,至于卒,还葬桥山。山崩,柩空无尸,唯剑舄在焉。”

【今译】 黄帝采掘首山之铜,铸鼎于荆山之下。鼎铸成,有龙来垂下胡须迎接黄帝。黄帝骑上龙,还有后宫及群臣七十多人也随之乘龙,龙飞升上天,其余小臣也扯住龙髯想随着升天,因为人多龙髯被拔脱,小臣们堕下,黄帝的弓也堕地。百姓仰望升天的黄帝,抱着遗弓及龙髯悲号。后世将此处称为鼎湖,称其弓为乌号。《列仙传》又说黄帝死葬于桥山,后山崩,发现棺内空空,没有尸身,只有黄帝的剑和鞋子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追念帝王去世; 或以“鼎湖”、“桥山”等借指帝王诸侯的葬地。

【典形】 乘龙出鼎湖、从龙、鼎湖弓剑、鼎湖龙去、堕弓、堕乌号、弓堕、号弓、黄帝登仙、剑鼎、剑舄、龙湖鼎没、龙举、龙髯、攀龙、攀髯、捧弓号、桥山弓剑、遗弓、乘龙髯、泣龙须、云暗鼎湖、鼎湖龙髯、龙湖坠下人,鼎气成龙、太息乌号、坠地号弓、抱遗弓、遗弓泪、龙髯绝、泣龙髯、鼎湖龙、桥山、鼎湖悲、哭鼎湖、扳龙髯、冠剑闭桥山、哭桥陵、乌号厌世弓、先帝弓剑、吾皇骑龙、鼎湖飞龙。

【示例】

〔乘龙出鼎湖〕 三国·曹植《仙人篇》:“不见轩辕氏,乘龙出鼎湖。”

〔从龙〕 宋·张炎《塞翁吟》:“看流水,意俱迟。且淡薄相依。凌霄未肯从龙去,物外共鹤忘机。”

〔鼎湖弓剑〕 宋·王安石《英德殿上梁文》:“已葬鼎湖之弓剑,将游高庙之衣冠。”

〔鼎湖龙去〕 唐·杜甫《骊山》:“鼎湖龙去远,银海雁飞深。”

〔堕弓〕 明·曹学佺《泰昌皇帝挽歌》:“雨泣将填巷,攀髯或堕弓。”

〔堕乌号〕 唐·元稹《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梦》:“未陪登鹤驾,已讣堕乌号。”

〔弓堕〕 清·王士禛《鼎湖原》:“轩辕铸鼎此荆山,弓堕龙髯不可攀。”

〔号弓〕 唐·李绅《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》:“坠剑悲乔岳,号弓泣鼎湖。”

〔黄帝登仙〕 魏·阮籍《清思赋》:“昔黄帝登仙于荆山之上,振咸池于南岳之冈。”

〔剑鼎〕 明·李东阳《中元陪祀山陵有述》:“天遗剑鼎神灵宅,地识河山表里形。”

〔剑舄〕清·朱彝尊《南镇》:“千载六陵余剑舄,帝乡魂断不堪招。”

〔龙湖鼎没〕 北周 · 庾信 《拟连珠》:“治身紫府,问政青丘。龙湖鼎没,丹灶珠流。”

〔龙举〕 明·皇甫涍《雪山歌奉寄彭太保》:“龙举空悲剑舄藏,海南漠北俱萧瑟。”

〔龙髯〕 唐·刘禹锡《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》:“虹影俄侵日,龙髯不上天。”

〔攀龙〕 唐·李白《送鲁郡刘长史迁弘农长史》:“轩后上天时,攀龙遗小臣。”

〔攀髯〕 明·夏完淳《细林夜哭》:“烈皇乘云御六龙,攀髯控驭先文忠。”

〔捧弓号〕 唐·刘禹锡《浙西李大夫示述梦》:“仙成脱屣去,臣恋捧弓号。”

〔桥山弓剑〕 清·王夫之《得安成刘敉功书》:“故国衣冠涕泪残,桥山弓剑不重攀。”

〔遗弓〕 宋· 陆游 《孝宗皇帝挽词》:“访药三山远,遗弓万国悲。”


【词语鼎湖龙去】  成语:鼎湖龙去汉语词典:鼎湖龙去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旨宰相

    《宋史.王珪传》:“(珪)自执政至宰相,凡十六年,无所建明,率道谀将顺,当时目为‘三旨相公’,以其上殿进呈,云取圣旨;上可否讫,云领圣旨;退喻禀事者,云已得圣旨也。”王珪身为宰相,碌碌无为,毫无建树,

  • 合浦珠还

    比喻以有德行为来感动万物,连走失的蚌也返回原处。又用于比喻人去复返或东西失而复得。孟尝,字伯周,会稽上虞(今浙江上虞县)人。是当时著名廉吏。安帝、顺帝时,曾任合浦(今广西合浦县)太守。当地不产五谷,但

  • 日近

    源见“日近长安远”。喻处京都帝王旁。清黄遵宪《车驾驻开封府》诗:“举首长安知日近,肯留河上再迁延?”

  • 苏氏锦

    源见“织锦回文”。指苏蕙织的回文诗锦图。清秋瑾《题潇湘馆集》诗:“博士声华苏氏锦,绛仙才调卫娘书。”

  • 心之忧矣

    之:句中助词。 谓心中忧伤。语出《诗.邶风.绿衣》:“绿兮衣兮,绿衣黄里。心之忧矣,曷维其已!”同书《卫风.有狐》:“有狐绥绥,在彼淇梁。心之忧矣,之子无裳。”北周.庾信《竹杖赋》:“中国明于礼义,

  • 虎变

    《周易.草卦》:“九五,大人虎变,未占有孚。象曰:大人虎变,其文炳也。”唐.孔颖达疏:“损益前王,创制立法,有文章之美,焕然可观,有似虎变,其文彪炳。”《周易》中有“大人虎变”之语,形容虎身花纹斑驳多

  • 飞升鸡犬

    源见“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”。讽喻仗势飞黄腾达的小人。柳亚子《陆郎曲赠子美》诗:“况是求仙天上易,飞升鸡犬满淮南。”

  • 介山之隐

    源见“绵上隐”。称有功不求赏而避世隐居。清钱谦益《母刘氏赠恭人》:“不愧介山之隐,亦已足矣。”

  • 永言配命

    永:永远。言:句中助词。配命:配合天命。 永远合乎天命。 旧时认为人的行事要注意配合天命。语出《诗.大雅.文王》:“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”晋.陆机《汉高祖功臣颂》:“文成作师,通幽洞冥,永言配命,

  • 美如冠玉

    汉.司马迁《史记.陈丞相世家》:“绛侯、灌婴等咸谗陈平曰:‘平虽美丈夫,如冠玉耳,其中未必有也。’”裴骃集解引《汉书音义》:“饰冠以玉,光好外见,中非所有。”原意为陈平虽然和帽子上缀的玉石一样美,但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