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隐若敌国

隐若敌国

后汉书.吴汉传》:“汉性强力,每从征伐,帝未安,恒侧足而立(侧足,因担心而不敢正面相向)。诸将见战陈(同阵)不利,或多惶惧,失其常度。汉意气自若,方整厉器械,激扬士吏。帝常遣人观大司马何为,还言方修战攻之具,乃叹曰:‘吴公差强人意,隐若一敌国矣。’”

汉光武帝大将吴汉,性格坚强,极有胆力,即使面临大敌,形势不利,亦能镇定自若,岿然而有筹略在胸。故刘秀夸赞他俨然像一个相当的国家。隐,威重貌。敌,匹敌,同等。敌国,相当于一国。后因比喻对国家极有影响的杰出人物。

北齐.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慕贤》:“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,匡维主将,镇抚疆场,储积器用,爱活黎民,隐若敌国矣。”


主谓 隐,威严的样子;敌国,可以和国家相匹敌。形容人威严、庄重。也指其人对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《后汉书·吴汉传》:“汉性强力,每从征伐,帝未安,恒侧足而立。诸将见战陈不利,或多惶惧,失其常度。汉意气自若,方整厉器械,激扬士吏。帝时遣人观大司马何为,还言方修战攻之具。乃叹曰:‘吴公差强人意,隐若一敌国矣!’李贤注:“隐,威重之貌。言其威重若敌国。”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慕贤》:“(张延隽)匡维主将,镇抚疆场,储积器用,爱活黎民,~矣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威严的将领。也作“隐然敌国”。


【词语隐若敌国】  成语:隐若敌国汉语词典:隐若敌国

猜你喜欢

  • 流言止于智者

    流言:谣言。止:停止。智者:指明辨是非的贤士。 意谓智者明辨是非,不为流言所迷惑。语出《荀子.大略》:“语曰:‘流丸止于瓯臾,流言止于智者’。此家言邪学之所以恶儒者也。是非疑,则度之以远事,验之以近

  • 如汤灌雪

    同“如汤沃雪”。《孔子家语.王言》:“则民之弃恶,如汤之灌雪焉。”见“如汤沃雪”。《孔子家语·王言》“则民之弃恶,如汤之灌雪焉。”【词语如汤灌雪】  成语:如汤灌雪汉语大词典:如汤灌雪

  • 杨朱拭泪

    同“杨朱泪”。唐韦庄《新正日商南道中作寄李明府》诗:“相看又是岁华新,依旧杨朱拭泪巾。”

  • 秀外惠中

    外貌秀美而心里聪明。惠:通“慧”。唐代韩愈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:“曲眉丰颊,清声而便体,秀外而惠中。”见“秀外慧中”。唐·韩愈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:“曲眉丰颊,清声而便体,秀外而惠中。”《聊斋志异》卷11

  • 谢池春草

    同“谢池梦草”。宋张榘《孤鸾.次虚斋先生梅词韵》词:“黄昏半窗淡月,照青青、谢池春草。”

  • 题凤

    《世说新语.简傲》:“嵇康(三国时魏国人,字叔夜,博学多才,喜好老庄,性体旷达,为竹林七贤之一)与吕安(三国魏东平人,字仲悌,他是嵇康的好友)善,每一相思,千里命驾。安后来,值康不在,喜(嵇康兄)出户

  • 市虎弓蛇

    源见“三人成虎”、“杯弓蛇影”。喻指流言与怀疑。《世无匹》十一回:“市虎弓蛇,铄金销骨,舌端何处辨雌黄?”

  • 雕虫小技

    源见“雕虫篆刻”。比喻微末的技能。多指刻意雕琢词章的技能。《隋书.李德林传》:“经国大体,是贾生、晁错之俦;雕虫小技,殆相如、子云之辈。”朱自清《诗文评的发展》:“原来诗文本身就有些人看作雕虫小技,那

  • 海沂咏

    《晋书.王祥传》:“王祥,字休征,琅邪临沂人……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,祥年垂耳顺,固辞不受。览劝之,为具车牛,祥乃应召,虔委以州事。于时寇盗充斥,祥率励兵士,频讨破之。州界清静,政化大行。时人歌之曰:

  • 桃源洞

    南朝宋.刘义庆《幽明录》:“汉明帝永平五年,剡县刘晨、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,迷不得返。”“山上有一桃树,大有子实,而绝岩邃涧。”(遇二仙女)“便呼其姓,如似有旧,乃相见忻喜。问:‘来何晚邪?”因邀至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