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阎罗包老

阎罗包老

包拯由于刚正无私,得到的美称。阎罗,传说是主管地狱的神,即“阎罗王”、“阎王”。旧时比喻刚直、不畏权势的官吏。包拯(999-1062年),字希仁,庐州合肥(今安徽合肥)人。仁宗时进士。登上仕途后,累迁监察御史。曾建议练兵选将,充实边备,以御契丹。奉使契丹还,历三司户部判官,京东、陕西、河北转运使,入为三司户部副使。后任天章阁待制、龙图阁直学士、河北都转运使,徙知瀛州、扬州等州府。再召入朝,历权知开封府、权御史中丞、三司使。仁宗嘉祐六年(1061年)为枢密副使。包拯为政刚毅,铁面无私,善体恤民情,执法如山。原来的制度规定,告状人须经官吏陈诉,不能直接到堂前申辩,官吏因得从中作弊,欺侮良善。包拯下令敞开官衙大门,使他们亲自到堂前申辩,衙门官吏再不能欺侮他们。当时,一些有权势的太监、贵族在京城建造花园亭榭,侵占惠民河河道,致使河道堵塞不通。恰逢京师发大水,包拯借机将这些建筑全部毁掉。有的手持地契说明某人私增地亩,包拯一一查明,弹劾上奏。包拯性情耿直,嫉恶如仇,从不以虚伪的言词附会、讨好人,也不徇情枉法,对原来亲朋故旧的请托,一概予以拒绝。虽为官,衣物饮食犹如平民一样。不仅自己为官清廉,还要求子孙后代不能当贪官污吏。为此,他特地立下“家训”,说:“后世子孙为官有贪赃枉法的,不能回家,死后不能葬入祖坟。不按我的话做,就不是我的子孙。”由于包拯刚正无私,京城的老百姓作歌谣说: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。”就是说,只有阎罗王和包拯不能用贿赂、请托打通关节。后人常以此指称那些清正的官吏。

【出典】:

宋史》卷316《包拯传》10317-10318页:“拯立朝刚毅,贵戚宦官为之敛手,闻者皆惮之。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,童稚妇女,亦知其名,呼曰‘包待制’。京师为之语曰:‘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。’旧制,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。拯开正门,使得至前陈曲直,吏不敢欺。中官势族筑园榭,侵惠民河,以故河塞不通,适京师大水,拯乃悉毁去。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,皆审验劾奏之。……拯性峭直,恶吏苛刻,务敦厚,虽甚嫉恶,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。与人不苟合,不伪辞色悦人,平居无私书,故人、亲党皆绝之。虽贵,衣服、器用、饮食如布衣时。尝曰:‘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者,不得放归本家,死不得葬大茔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若孙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商三官》:“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?”


偏正 原指宋代包拯。后亦泛指刚正无私的官员。宋·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卷10:“(包拯)为人刚严,不可干以私,京师为之语曰:‘关节不到,有~。’吏民畏服,远近称之。”明·韦国祯《涌幢小品·墓盗》:“有刚介声,历宦称~云。”△褒义。用于指好官。→刚正不阿 ↔阿谀取容


【词语阎罗包老】  成语:阎罗包老汉语词典:阎罗包老

猜你喜欢

  • 剑跃双龙

    源见“丰城剑气”。形容才能出众。清 王春之《念奴娇.对镜》词:“剑跃双龙,笔摇五岳,也是闲筋斗。”

  • 云霄奋翼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比喻在高位施展才能,实现抱负。明姚夔《送刘尽心南归》诗:“云霄奋翼非难事,道义持身不外求。”

  • 壮士断腕

    比喻做事当机立断,决不因小失大。唐窦皋《述书赋》: “君于弃瑕以拔材,壮士断腕以全质。” ●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泰传》: “古人有言,蛇螫手,壮士解其腕。” 古人说,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,就立即截断手腕,

  • 亡羊多歧

    同“亡羊歧路”。宋黄庭坚《次韵奉逆公定》:“得马折足祸,亡羊多歧悲。”【词语亡羊多歧】  成语:亡羊多歧

  • 竞祖鞭

    源见“祖鞭先著”。借指争先报国。明张煌言《丁酉元旦余驻师秦川》诗:“夜来见说旄头暗,拂拭吴钩竞祖鞭。”

  • 铜山铁壁

    此典为南宋李伯玉坚毅不阿事。李伯玉,字纯甫,号斛峰。宋饶州余干(今属江西)人。初名诚,因犯理宗潜讳改名。理宗端平二年(1235年)进士第二,授观察推官、太学正兼庄文府教授、太学博士。召试馆职,累迁太府

  • 恨小非君子,无毒不丈夫

    毒:毒辣。丈夫:男子汉。 恨心小的人,不是君子,手段不毒辣的人,不是丈夫。 元明戏剧小说中的熟语,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。语出元.关汉卿《望江亭》二折:“常言道:‘恨小非君子,无毒不丈夫。’论这

  • 求传米

    源见“千斛米”。谓馈人财物求写传记。清赵翼《遣兴》诗之二:“死去知无求传米,生来不乞买山钱。”

  • 庚桑畏垒

    《庄子.庚桑楚》:“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,偏得老聃之道,以北居畏垒之山,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,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;拥肿之与居,鞅掌之为使。居三年,畏垒大壤。”后因以“庚桑畏垒”指绝圣弃智,清静无为。唐卢照

  • 金掌

    《史记.封禅书》:“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,承露仙人掌之属矣!”南朝宋.裴骃《史记集解》:“徐广曰:‘元鼎二年时。’”《汉书》卷二十五上《郊祀志上》:“又作……承露仙人掌之属矣。”三国魏.苏林注:“仙人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