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野狐涎

野狐涎

宋.曾敏行《独醒杂志》卷七:传说以小口罂盛肉埋于野,狐欲食而喙不得入,馋涎流滴罂内,渍入肉中。取其肉晒为脯末,食之令人迷惑而生幻影。

涎,唾液。相传狐狸的唾液有迷惑人的作用。后因以“野狐涎”用为迷惑人的话的典故。

五代后蜀何光远《鉴戒录》六《旌论衡》引杨德辉《嘲僧门》诗:“说法漫称狮子吼,魅人多使野狐涎。”


【词语野狐涎】   汉语词典:野狐涎

猜你喜欢

  • 桃李遍天下

    同“桃李满天下”。明焦竑《玉堂丛语.荐举》:“杨一清于时政最称为干练……爱乐贤士大夫,朝有所知,夕即登荐,以是桃李遍天下。”见“桃李满天下”。明·焦竑《玉堂丛语·荐举》:“(杨一清)爱乐贤士大夫,朝有

  • 射熊

    《史记.赵世家》:“赵简子疾,五日不知人……居二日半,简子寤。语大夫曰:‘我之帝所甚乐。……有一熊欲来援我,帝命我射之,中熊,熊死。……吾见儿在帝侧,帝属我一翟犬,曰:及而子之壮也,以赐之。’”“简子

  • 犯颜

    谓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。唐柳伉《请诛程元振疏》: “陛下侍臣载路,多士盈庭,竟无一人折槛牵裾,犯颜回虑,至使北捐汾蒲,西失秦川者,何故? ”●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下》: “桓公问置吏于管仲,管仲曰: ‘

  • 莼羹

    同“莼羹鲈脍”。清金农《闻喜县中早发》诗:“脯腊膎胰非不饱,未免秋风刮面思莼羹。”【词语莼羹】   汉语大词典:莼羹

  • 潘江

    同“陆海潘江”。唐骆宾王《和李明府》:“藻掞潘江澈,尘虚范甑清。”

  • 路人皆知

    源见“司马昭之心”。指人所共知的野心。清黄宗羲《御史余公墓志铭》:“尾大末强,路人皆知,不敢声扬,公独奋笔。”《野叟曝言》七二回:“秦桧之恶,路人皆知。”主谓 过路人个个都知道。比喻人所共知。语本《汉

  • 相呴相濡

    呴( ㄒㄩ xū 虚):嘘气。濡:沾湿。呴濡:吐沫。《庄子.大宗师》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,不若相忘于江湖。”泉水干了,鱼互相用吐沫沾湿。后即以“相呴相濡”比喻人同处困境而互相

  • 亡国之声

    同“亡国之音”。《孔子家语.辨乐解》:“今也匹夫之徒,曾无意于先王之制,而习亡国之声,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!”偏正 淫靡的音乐。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此~不可遂也……此师延之所作,与纣为靡靡之乐也。及武

  • 它山之石

    它山:别的山。《诗.小雅.鹤鸣》:“它山之石,可以为错。”又:“它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”攻:琢治。错:磨石。别的山上的石头,可用来琢磨玉器。意为别国的贤才可作为本国的辅佐。后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错

  • 曲逆车

    源见“长者辙”。陈平仕汉封为曲逆侯。谓人有才学,为人器重。宋陈师道《和黄预感秋》:“门有曲逆车,谤甚北山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