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连篇累牍

连篇累牍

篇、牍:为古代书写文字的竹片或木片。累:形容重迭、堆积。比喻文章冗长。亦作“连章累牍”、“连篇累幅”。出自隋李谔的文章。李谔,字士恢,赵郡(今河北赵县)人。自幼好学,善文章。北齐时曾任中书舍人。北周平齐后,被任命为天官都上士。隋文帝时为比部、考功二曹侍郎,后又为治书侍御史。曾上书批评当时轻薄、冗长的文风,说其是“长篇大论无非是月、露的形状,堆满案头和箱中的都是描写风、云的文章。”后以年老,出拜通州刺史。

【出典】:

隋书》卷66《李谔传》1544页:“魏之三祖,更尚文词,忽君人之大道,好雕虫之小艺。下之从上,有同影响,竞骋文华,遂成风俗。江左齐、梁,其弊弥甚,贵贱贤愚,唯务吟咏。遂复遗理存异,寻虚逐微,竞一韵之奇,争一字之巧。连篇累牍,不出月露之形,积案盈箱,唯是风云之状。世俗以此相高,朝廷据兹擢士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严羽《沧浪诗话·诗法》:“学诗有三节,其初不识好恶,连篇累牍,肆笔而成。” 明·汤显祖《还魂记·怅眺》:“则俺连篇累牍无人见!” 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十回:“祁太守道:本府亲自看过,连篇累牍,后面还有你的姓名图书……你还能赖么?”


并列 一篇接着一篇,一简叠着一简。形容文章篇幅冗长,文辞啰嗦。马南邨《燕山夜话》:“骗子的故事在历代的笔记中~,随手可得。”△贬义。用于形容文章。→长篇大论 洋洋洒洒 长篇累牍↔言简意赅 短小精悍 要言不烦 简截了当 简明扼要 三言两语 片言只字。也作“累牍连篇”、“连编累牍”、“连篇累册”、“连篇累幅”、“连篇累帧”、“连篇累帙”、“连章累牍”、“连帙累牍”、“联篇累牍”。


解释牍: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木板。形容篇幅多,文辞长。

出处唐·魏征《隋书·李谔传》:“连篇累牍,不出月露之形;积案盈箱,唯是风云之状。”

李谔,字士恢,隋唐时代人。李谔从小就爱好学习,长大后通晓辞章,擅长写文章。他看到当时的文人行为举止轻薄,写文章时沿袭了六朝以来绮靡的文风,就给皇帝上书说:“曹魏三代,崇尚辞章,不重视风俗教化,爱好雕虫小技,臣下仿效君上,如影随形,竞相施展文章辞藻,以至于成为一种不好的风气。到了南北朝时期的齐、梁时代,这种弊病更加盛行,无论贵贱贤愚,都一心追求吟咏辞赋。于是又丢开义理,标榜新奇,追寻虚无缥缈、细枝末节。堆满案头、装满书箱的长篇大论,无非都写些风花雪月、愁云残露。世俗以此相互攀比,朝廷据此提拔士人,所以文笔一天比一天繁杂,政事一天比一天混乱,这实在是离弃了圣道,以作无用之文为有用,是在损毁根本、追求末流。”

皇帝把李谔的奏章颁告天下,得到四海之内的响应,大大革除了那些弊端。李谔也得到了刚正忠直的声誉。

近义长篇大论

反义言简意赅

例句

新闻传媒对那场球赛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,使他很快成了举世瞩目的体育明星。


【词语连篇累牍】  成语:连篇累牍汉语词典:连篇累牍

猜你喜欢

  • 九州铸错

    源见“铸成大错”。指造成重大错误。张光厚《感事》诗之二:“九州铸错嗟何及,沧海风平又起波。”

  • 莼鲈

    同“莼羹鲈脍”。宋苏轼《送吕昌朝知嘉州》诗:“得句会应缘竹鹤,思归宁复为莼鲈。”宋辛弃疾《汉宫春.会稽秋风亭观雨》词:“故人书报:‘莫因循,忘却莼鲈’。”

  • 践冰

    源见“履薄临深”。比喻处于险境。三国 魏曹植《陈审举表》:“今臣与陛下践冰履炭,登山浮涧,寒温燥湿,高下共之,岂得离陛下哉!”【词语践冰】   汉语大词典:践冰

  • 郢政

    同“郢正”。政,通“正”。明黄中《重刻朱子年谱记》:“且身处孤陋,书籍不全,暂作裨谌之补,祈请诸君更为郢政。”【词语郢政】   汉语大词典:郢政

  • 笑中有义府

    同“笑里藏刀”。宋范成大《题请息斋六言》之三:“笑中恐有义府,泣里难防叔鱼。”

  • 发种种

    源见“颠毛种种”。头发短少的样子。形容老迈。清钱谦益《〈湖外野吟〉序》:“童而学之,发种种矣,而后今乃知其难矣。”

  • 万邦作乂

    万邦:指各族人民。乂( ㄧˋ yì ):治理。 犹言天下大治。语出《书.益稷》:“烝民乃粒,万邦作乂。”宋.李攸《宋朝事实》卷五:“元丰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南郊赦文:‘朕躬揽万几,于兹五载。顾德不敏,

  • 冥行擿埴

    汉扬雄《法言.修身》:“擿埴索涂,冥行而已矣。”李轨注:“埴,土也。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,虽用白日,无异夜行,夜行之义,面墙之喻也。”后以“冥行擿埴”比喻暗中摸索。康有为《大同书》甲部五章:“若愚者乎,

  • 铺莲慢踏

    连动 铺着莲花慢慢踏行。比喻美女步态佳美。语本《南史·废帝东昏侯本纪》:“东昏侯令人凿金为莲花以帖地,令潘妃行其上,曰:‘此步步生莲花也。’”清·洪昇《长生殿》5出:“不似人间赏,要~,比燕轻扬。”△

  • 不可救训

    见“不可救药”。严复《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》:“最下之人,野蛮如虎兕,~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