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行百里者半于九十

行百里者半于九十

战国策.秦策五》:“《诗》云‘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’,此言末路之难。”高诱注:‘逸《诗》言之百里者,已行九十里,适为行百里之半耳。譬若强弩,至牙上,甫为上弩之半耳。终之尤难,故曰末路之难也。”后因以“行百里者半于九十”喻事情越接近成功越是困难。《北史.韩麒麟等传论》:“李彪生自微族,见擢明世,輶轩骤指,声骇江南,执笔立言,遂为良史。逮于直绳在手,厉气明目,持坚无术,末路蹉跎,行百里者半于九十,彪之谓也。”


【词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】  成语: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汉语词典:行百里者半于九十

猜你喜欢

  • 观者如堵

    《礼记.射义》:“孔子射于矍相之圃,盖观者如堵墙。”后以“观者如堵”形容观看人数众多。《晋书.卫玠传》:“京师人士闻其(卫玠)姿容,观者如堵。”主谓 堵,墙壁。观看的人如围墙一样,形容观看的人众多。语

  • 出处语默

    《易.系辞上》:“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。”后以“出处语默”谓出仕和隐退,发言和沉默。汉王符《潜夫论.实贡》:“一能之士,各贡所长,出处语默,勿强相兼。”见“出处默语”。明·王夫之《张子正蒙注·

  • 歃血为盟

    歃(shà煞)血:古代宣誓结盟之一种仪式,参与订立盟约的人要用手指蘸血,涂在口旁,表示信守,称为“歃血”。此典指毛遂说服楚考烈王,与平原君赵胜等歃血宣誓订立合纵南北联盟抗秦的盟约。后以此典比喻订立盟约

  • 鲛客泪

    源见“鲛人泣珠”。喻雨珠。宋梅尧臣《许昌晚晴》诗:“荷盛鲛客泪,蔓濯野人缨。”

  • 莫逆之友

    源见“莫逆”。指志同道合、交谊深厚的朋友。《周书.张轨传》:“〔轨〕与乐安 孙树仁为莫逆之友,每易衣而出。”见“莫逆之交”。《周书·张轨传》:“与乐安孙树仁为~。”【词语莫逆之友】  成语:莫逆之友

  • 青藜照

    同“青藜灯”。清陈鹏年《冬日感怀》诗之二:“直庐夜检青藜照,讲幄朝呈《白虎通》。”

  • 杜邮之赐

    源见“杜邮之戮”。谓赐死。宋李纲《靖康传信录》下:“公坚卧不起,谗者益得以行其说,上且怒,将有杜邮之赐,奈何?”【词语杜邮之赐】  成语:杜邮之赐汉语大词典:杜邮之赐

  • 黑乌赤狐

    《诗经.邶风.北风》:“莫赤匪狐,莫黑匪乌。”诗以狐比大官,以乌鸦比小官。周代大官穿红衣,小官穿黑衣。“黑乌赤狐”即称代大小官吏。清.侯方域《卢告》:“负涂而载鬼,黑乌而赤狐,意者其吾族中败类之子耶!

  • 三倒

    《世说新语.赏誉》:“每闻卫玠言,辄叹息绝倒。”梁.刘孝标注引《玠别传》:“玠少有名理,善通《老》、《庄》。琅邪王平子高气不群,迈世独傲,每闻玠之语议,至于理会之间,要妙之际,辄绝倒于坐。前后三闻,为

  • 贷监河粟

    源见“涸辙之鲋”。谓身处困境而乞援于吝于帮助的人。宋陆游《有感》诗:“贷监河粟元知误,乞尉迟钱更觉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