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萧规曹随

萧规曹随

指萧何为汉丞相时所规定之法令制度,曹参继任汉丞相时,就按照这些既定政策治理天下。后以此典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。曹参(?——前190年),沛(今江苏沛县)人,曾为沛县狱吏。秦末从刘邦起义,屡立战功。汉朝建立,封平阳(今山西临汾市西南)侯,曾任齐相九年。协助高祖平定陈豨(xī希)、英布等异姓诸侯王。在齐时采用盖公提出的黄、老之术“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”,齐国百姓安居乐业,大称贤相。萧何死,曹参代替萧何做了汉朝的相国,办事没有什么变更,完全遵循萧何制定之法令。汉惠帝奇怪曹相国不理政事,曹参脱下帽子谢罪说:“请陛下自己仔细思考一下:您圣明英武比汉高祖皇帝谁强?”汉惠帝说:“我怎么敢比先帝呀?”曹参说:“陛下看我的才能与萧何比较哪个高明?”汉惠帝说:“您似乎不及萧何。”曹参说:“陛下说对了。况且汉高祖皇帝与萧何平定天下,法令已经明确无误,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,我们一班朝臣谨守各自的职位,遵守原有法度而不改变,不也就可以了吗?”汉惠帝说:“好,您休息去吧!”百姓歌颂曹参说:“萧何制定之法度,明白画一;曹参接替他,遵守而不改变。执行他清静无为的政策,老百姓因而安宁一统不乱。”后以此典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54《曹相国世家》第2029、2030、2031页:“参代何为相国(春秋、战国所设百官之长。秦、汉后为辅佐皇帝最高官职,综理全国政务。西汉初称相国,后改称丞相,与太尉、御史大夫合称三公),举事无所变更,一遵萧何约束(规章制度)。”“惠帝怪相国不治事,”“参免冠谢曰:‘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?’上曰:‘朕乃安敢望先帝乎!’曰:‘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?’上曰:‘君似不及也。’参曰:‘陛下言之是也。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,法令既明,今陛下垂拱(垂衣拱手,意可无为而治),参等守职,遵而勿失,不亦可乎?’惠帝曰:‘善。君休矣!’”“百姓歌之曰:‘萧何为法,顜(jiǎng讲,平直明确)若画一;曹参代之,守而勿失。载(行)其清净,民以宁一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汉·扬雄《解嘲》:“夫萧规曹随,留侯画策,陈平出奇,功若泰山,响若坻隤。” 宋·李心传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一二二绍兴八年九月:“经久之制,不可轻议,古者利不百不变法,卿等宜以萧规曹随为心,何忧不治。”


其他 萧、曹,萧何、曹参两人,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大臣,西汉初,先后为相。曹参继萧何后为相,对萧何创立的一套规章制度,遵循不改。语本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“参代何为汉相国,举事无所变,一遵萧何约束。”后用以比喻按照前人成规办事。汉·扬雄《法言·渊骞》:“萧也规,曹亦随。”李轨注:“萧何规创于前如一,曹参奉随王后不失。”明·张居正《答宣大王巡抚言蓟边要务》:“~,必获同心之济。”△多用于保守方面。→因循守旧 ↔朝令夕改 标新立异革故鼎新


【词语萧规曹随】  成语:萧规曹随汉语词典:萧规曹随

猜你喜欢

  • 不一而足

    原为称美吴公子季札之词,后则泛指某种不好的言行,屡见不鲜。季札是吴王寿梦幼子。寿梦死前,遗命传位季札,而他却坚辞不受,以此扬名列国。公元前544年,他代表吴国出聘鲁国。鲁国《春秋》记载为,“吴子使札来

  • 战无不克

    同“战无不胜,攻无不取”。清昭梿《啸亭续录.转庵和尚》:“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,为之辟地攻城,战无不克,数月之间招徕数郡。”见“战无不胜”。《晋书·苏峻传》:“东西抄掠,多所擒虏,兵威日盛,~,由是义众

  • 韩娥绝唱

    同“韩娥曲”。唐崔涂《声》诗:“韩娥绝唱唐衢哭,尽是人间第一声。”

  • 商翁

    同“商山四皓”。唐司空图《有感》诗之一:“留侯却粒商翁去,甲第何人意气归?”【词语商翁】   汉语大词典:商翁

  • 题红叶

    源见“红叶题诗”。比喻写情书、情诗。宋晏幾道《虞美人》词:“一声长笛倚楼时,应恨不题红叶寄相思。”宋侯寘《满江红》词:“漫彩笺、牙管倚西窗,题红叶。”【词语题红叶】   汉语大词典:题红叶

  • 禾黍伤萎

    源见“复风之报”。表示圣贤被谗,上天示警。唐李白《寓言》诗之一:“圣贤遇谗慝,不免人君疑。天风拔大木,禾黍咸伤萎。”

  • 主孟

    《国语.晋语二》:“主孟啖我,我教兹暇豫事君。”韦昭注:“大夫之妻称主,从夫称也。孟,里克妻字。”后借指主人之妻。宋苏轼《与赵陈同过欧阳叔弼所治小斋戏作》诗:“主孟当啖我,玉鳞金尾鱼。”【词语主孟】 

  • 山公坐池

    源见“山公醉酒”。指宴饮。唐 韩仲宣《晦日重宴》诗:“陈遵已投辖,山公正坐池。”

  • 耻其言而过其行

    而:用同“之”。 一个人说得多做得少是可耻的。语出《论语.宪问》:“子曰:‘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’。”杨伯峻泽注:“而,用法同‘之’,说详《词诠》。皇侃所据本、日本足利本,这一‘而’字都作‘之’。”明

  • 早会藏阄

    汉代班固《汉书.外戚传上》:“孝武钩弋赵婕妤,昭帝母也,家在河间。武帝巡狩,过河间,望气者言此有奇女。天子亟使使召之。既至,女两手皆拳,上自披之,手即时伸,由是得幸,号‘拳夫人’。……进为婕妤,居钩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