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脍炙人口

脍炙人口

原为形容烧羊肉之美,后因谓诗文为人所称美传颂为脍炙人口。曾参的父亲曾皙爱吃黑枣,曾皙死后,曾参便不忍吃黑枣。公孙丑问孟子,烤羊肉和黑枣什么更好吃?孟子说,当然是烤羊肉。公孙丑又问,那么曾参为什么吃烤羊肉而不吃黑枣?孟子答道,烤羊肉是人们都爱吃的,而黑枣却只是曾晳个人爱吃的。这跟人们对父母君上避名不避姓一样,因为姓是大家共同的,而名字却是父母君上所独有的。

【出典】:

孟子·尽心》下:“曾皙嗜羊枣,而曾子不忍食羊枣。公孙丑问曰:‘脍炙与羊枣孰美?’孟子曰:‘脍炙哉!’公孙丑曰:‘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?’曰:‘脍炙所同也,羊枣所独也。讳名不讳姓,姓所同也,名所独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齐己《读李白集》:“锵金铿玉千余篇,脍吞炙嚼人口传。” 宋·无名氏《宣和书谱》卷十:“(韩偓)所著歌诗颇多,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,往往脍炙人口。”


述宾 脍,切成细块的肉;炙,烤熟的肉。味道鲜美,使人爱吃。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,人人赞美和传颂。语出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10:“李涛,长沙人也,篇咏甚著。如‘水声长在耳,山色不离门’……皆脍炙人口。”卢秀灿《桃花梦》:“像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白居易等诗人的佳作名篇,再过一千年也照样~,世代流传。”△褒义。→喜闻乐见 ↔索然无味


解释脍炙: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,亦泛指美味佳肴。本指美味佳肴人人喜爱。后用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为大众所称道。

出处孟子·尽心下》:“曾嗜羊枣,而曾子不忍食羊枣。公孙丑问曰:‘脍炙与羊枣孰美?’孟子曰:‘脍炙哉!’公孙丑曰:‘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?’曰:‘脍炙所同也,羊枣所独也。讳名不讳姓,姓所同也,名所独也。’”

曾参的父亲曾晳喜欢吃羊枣(一种果实名,成熟后颜色发黑,就像羊屎蛋一样,故名)。他死了以后,曾参怕想起死去的父亲,所以不忍吃羊枣。公孙丑问道:“美味佳肴和羊枣相比哪样好吃?”孟子说:“当然是佳肴啊!”公孙丑说:“既然这样,那么曾参为什么只吃佳肴却不吃羊枣呢?”孟子说:“佳肴是大家都喜欢吃的,而羊枣只是个别人喜欢吃的。就像父母之名应该避讳,姓却不用避讳,因为姓是大家都相同的,而名却是个人所独有的。”

近义百读不厌

反义味同嚼蜡

例句

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,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。


【词语脍炙人口】  成语:脍炙人口汉语词典:脍炙人口

猜你喜欢

  • 遗爱甘棠

    同“遗棠”。清袁枚《相公眷属先期入都枚入起居见白猫悲鸣公独坐凄然因以诗乞》诗:“也同遗爱甘棠好,可许寻常百姓迎?”

  • 狐死首丘

    《礼记.檀弓上》:“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,皆反葬于周。君子曰:‘乐,乐其所自生;礼,不忘其本。古之人有言曰:狐死正丘首,仁也。’”陈澔集说:“狐虽微兽,丘其所窟藏之地,是亦生而乐于此矣。故及死而犹正其

  • 妄自菲薄

    自己过分地看轻自己。三国蜀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”偏正 随便地过分地轻视自己。语出三国蜀·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诚宜开张圣听,以光先帝遗德,恢弘志士之气,不宜妄自菲

  • 邢颜

    源见“尹邢避面”。指美人,喻品性美好的人。清毛奇龄《长歌送颜泰扬北征》:“卞玉谁教暗里投,邢颜却被宫中妒。”

  • 煮白石

    晋.葛洪《神仙传.白石先生》:“白石先生者,中黄丈人弟子也,至彭祖时二千岁余矣。不肯修升天之道,但取不死而已,不失人间之乐。……初以居贫不能得药,乃养羊牧猪,十余年间约衣节用,置货万金,乃大买药服之。

  • 崔徽面

    源见“崔徽图画”。指画中美女容颜。清 勒方绮《摸鱼儿.为六如室主人题女史林莲卿小照》词:“新图省识崔徽面,依约镜中眉妩。”

  • 眼不识丁

    同“不识一丁”。宋文天祥《不睡》诗:“眼不识丁马前卒,隔床鼾鼻正陶然。”见“目不识丁”。宋·文天祥《不睡》诗:“~马前卒,隔床鼾鼻正陶然。”【词语眼不识丁】  成语:眼不识丁汉语大词典:眼不识丁

  • 五陵儿

    源见“五陵年少”。泛指富家子弟。元马致远《湘妃怨.和卢疏斋西湖》曲:“春风骄马五陵儿,暖日西湖三月时。”【词语五陵儿】   汉语大词典:五陵儿

  • 罝中兔

    《诗经.周南.兔罝》:“肃肃兔罝,椓之丁丁。赳赳武夫,公侯干城。”又汉.扬雄《羽猎赋》:“放雉兔,收罝罘。”罘罝,音fújū,罘和罝都是捕兔的网。“肃肃兔罝”四句是其诗之首章,此章意在歌颂武夫为公侯御

  • 文房四士

    见“文房四宝”。【词语文房四士】  成语:文房四士汉语大词典:文房四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