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.张鷟《朝野佥载》:“俚谚云:‘春雨甲子,赤地千里;夏雨甲子,乘船入市;秋雨甲子,禾头生耳;冬雨甲子,飞雪千里。’”一年四时,逢甲子日下雨,对于气候变化,对于农作物生长,对于人民生活,都有很大影响,
源见“书同文,车同轨”。表示国家统一。北周庾信《周宫调曲》:“永从文轨一,长无外户人。”
源见“双柑斗酒”。指诗兴大发。明张景《飞丸记.盟寻泉石》:“挈双柑往听莺传,诗肠鼓吹如劝。”偏正 鼓吹,原指乐器,借指鸟声。比喻激发写诗兴致的音乐。唐·冯贽《云仙杂记·俗耳针砭诗肠鼓吹》:“戴颙春携双
源见“涸辙之鲋”。比喻身处危境,十分痛苦。清赵执信《纪旱》诗:“身为辙鲋涸,心与藩羊触。”
同“山鸡舞镜”。清吴伟业《灵岩寺放生鸡》诗之三:“敢笑山鸡惜羽毛,卑栖风雨自三号。”
同“墨突”。唐钱起《穷秋对雨》诗:“翟门悲暝雀,墨灶上寒苦。”
鼎:古代炊器,青铜铸成。圆形,三足两耳。古人以为立国的重器。汉武帝元鼎元年(前116年),在汾阴(今山西荣河县北)得到一个宝鼎,武帝十分喜悦,在宗庙祭祀后,保藏在甘泉宫内,称为汾鼎,群臣都来庆贺。后以
北魏.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卷三“城南报德寺”:“肃(王肃字恭懿,琅琊人,为尚书令)初入国,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,常食鲫鱼羹,渴饮茗汁。京师士子道肃一饮一斗,号为‘漏卮’。经数年已后,肃与高祖(注:北魏孝
《论语.公冶长》:“子贡问曰:‘赐也何如?’子曰:‘女,器也。’曰:‘何器也?’曰:‘瑚琏也。’”瑚、琏皆宗庙礼器,后因以“瑚琏”比喻治国安邦的宝贵人才。《魏书.李平传》:“实廊庙之瑚琏,社稷之桢干。
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:“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,其妻问曰:‘今裤如何?’夫曰:‘象吾故裤。’妻因毁新令如故裤。”办事需准确、正确地领会别人的意图或意思,否则就会闹出笑话。韩非所讲的故事就是嘲笑那种头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