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汲黯卧治

汲黯卧治

指汲黯(àn岸)为官用清静治理有成效,汉武帝再调任他为官,借重他“卧而治之”。后以此典比喻地方官吏为政清简,地方太平。汲黯(?——前112年),字长孺,濮阳(今河南濮阳西南)人。他生性孤傲,谈吐直率,在汉武帝时任中大夫(郎中令属官,掌议论),常廷争直谏,使汉武帝不快。汲黯外调东海郡(郡治今山东郯城西北)做太守(一郡行政最高长官),他学习黄帝、老子言论,治理官府和民众事务,爱好清静无为,选择郡丞和能干之书史,把郡中事务都委托给他们。汲黯治理郡政,只是掌握与督责检查大纲,不苛求琐碎细节。汲黯经常生病,躺在卧室里面不出门。过了一年多,东海郡大为太平安定。汉武帝派使召汲黯任命为淮阳郡(今河南鹿邑、柘城、扶沟等县)太守。汲黯拜伏在地辞谢不接印,诏书多次强迫给他,然后接受诏命。汉武帝说:“您轻视淮阳郡吗?我日后再将召您回来。现因淮阳郡官吏和百姓不相融洽,我只是借重您的威名德望,请您躺卧着治理好了。”汲黯处理郡政仍然按照过去清静治理之方法,淮阳郡政事清明。此典又作“卧治”、“卧理”、“东南卧理”、“淮南卧理”、“淮阳绩”、“汲黯卧理”、“卧淮阳”、“淮阳卧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120《汲郑列传》3105、3110页:“迁为东海太守,黯学黄老之言,治官理民,好清静,择丞、史而任之。其治,责大指而已,不苛小,黯多病,卧闺阁内不出。岁余,东海大治。”“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。黯伏谢不受印,诏数强予,然后奉诏。”“上曰:‘君薄淮阳邪?吾今召君矣。顾淮阳吏、民不相得,吾徒得君之重,卧而治之。’”“黯居郡如故治,淮阳政清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梁·丘迟《旦发鱼浦潭》:“坐啸昔有委,卧治今可尚。” 唐·骆宾王《上兖州刺史启》:“至如卧理称难,坐啸匪易。披裳问疾,垂爱景以字人。”唐·李颀《奉送漪叔游颍川》:“闻道淮阳守,东南卧理清。” 唐·贾岛《送汲鹏》:“淮南卧理后,复逢君姓汲。” 宋·刘敞《睡起》:“愧无淮阳绩,高卧亦终年。” 宋·苏辙《寄题密州新作》:“谢安未厌频携妓,汲黯犹须卧理民。” 宋·苏辙《次韵张君病起》:“去卧淮阳从病守,功名他日许君期。” 清·唐孙华《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》:“暂烦淮阳卧,还卜颍川相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:“ (汲黯) 迁为东海太守。黯学黄老之言,治官理民,好清静,择丞史而任之。其治,责大指而已,不苛小。黯多病,卧闺阁内不出。岁余,东海大治。”“上以为淮阳,楚地之郊,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。黯伏谢不受印,诏数强予,然后奉诏。……上曰:‘君薄淮阳邪? 吾今召君矣。顾淮阳吏民不相得,吾徒得君之重,卧而治之。’……黯居郡如故治,淮阳政清。”《汉书·汲黯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汲黯字长孺,汉武帝时为东海太守,他治政主张清静无为,把握大的要旨,而不苛求小节,自己卧病在室内不出,东海大治。后淮阳一带民私铸钱,又特意起用他为淮阳太守,汲黯辞以多病,武帝说:“你不愿去淮阳吗?我特意召你去,淮阳官吏与百姓有矛盾,我是借重你的威望,你只要在那养病就可以治理的。”汲黯至郡仍像在东海一样治理,淮阳政事也清明了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扬地方官吏为政清简,地方太平。

【典形】 东南卧理、淮南卧理、淮阳绩、淮阳卧、汲黯卧理、卧淮阳、卧理、卧治、汲黯简靖、淮阳效理、淮阳高卧、淮阳多病、薄淮阳。

【示例】

〔东南卧理〕 唐·李颀《奉送漪叔游颍川》:“闻道淮阳守,东南卧理清。”

〔淮南卧理〕 唐·贾岛 《送汲鹏》:“淮南卧理后,复逢君姓汲。”

〔淮阳绩〕 宋·刘敞《睡起》:“愧无淮阳绩,高卧亦终年。”

〔淮阳卧〕 清·唐孙华《送同年郑禹梅出守高州》:“暂烦淮阳卧,还卜颍川相。”

〔汲黯卧理〕 宋:苏辙《寄题密州新作》:“谢安未厌频携妓,汲黯犹须卧理民。”

〔卧淮阳〕 宋·苏辙《次韵张君病起》:“去卧淮阳从病守,功名他日许君期。”

〔卧理〕 唐·骆宾王《上兖州刺史启》:“至如卧理称难,坐啸匪易。披裳问疾,垂爱景以字人。”

〔卧治〕 南朝梁·丘迟《旦发鱼浦潭》:“坐啸昔有委,卧治今可尚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画虎鹄

    同“画虎刻鹄”。宋梅尧臣《观居宁画草虫》诗:“古人画虎鹄,尚类狗与鹜。今看画羽虫,形意两俱足。”

  • 倦勤

    《书.大禹谟》:“朕宅帝位,三十有三载,耄期倦于勤。”孔传:“言已年老,厌倦万机。”后因以“倦勤”谓帝王厌倦于政事的辛劳。宋周密《齐东野语.黄德润光见》:“上将内禅,一日朝退,留二府赐坐,从容谕及倦勤

  • 反裘负薪

    同“爱毛反裘”。汉桓宽《盐铁论.非鞅》:“无异于愚人,反裘而负薪,爱其毛,不知其皮尽也。”见“反裘负刍”。清·张惠言《庄达甫无名人诗序》:“然许由洗耳,巢父牵犊,披裘公~,荷蒉之流,通言于孔子,彼虽隐

  • 死灰再燃

    同“死灰复燃”。宋苏辙《谢复官表》之一:“时雨既至,靡物不蒙。遂使死灰再燃,朽骨重肉。”

  • 莼丝老尽

    源见“莼羹鲈脍”。谓深秋。亦喻人到暮年。宋陆游《思归引》:“莼丝老尽归不得,但坐长饥须俸钱。”

  • 夜绣行

    同“衣绣夜行”。清赵翼《朝衣》诗:“出游未共春衣典,起早翻如夜绣行。”

  • 倒屣

    西晋.陈寿撰《三国志.魏书.王粲传》:“献帝西迁,粲徙长安,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。时邕才学显著,贵重朝廷,常车骑填巷,宾客盈坐。闻粲在门,倒屣(音xǐ,鞋)迎之。粲至,年既幼弱,容状短小,一坐尽惊。邕

  • 阮郎迷

    源见“刘阮天台”。比喻留恋女色,迷不知返。唐李冶《送阎二十六赴剡县》诗:“归来重相访,莫学阮郎迷。”【词语阮郎迷】   汉语大词典:阮郎迷

  • 光偷凿壁

    源见“凿壁偷光”。形容家贫而刻苦读书。清赵翼《从吴民部寓斋借观》诗:“笑余欲乞邻家火,却似光偷凿壁馀。”

  • 遮玉关

    《汉书.李广利传》:“太初元年(公元前一〇四年),以广利为二师将军,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,期至贰师城取善马,故号贰师将军。……往来二岁,至敦煌,士不过十一、二,使使上书,言道远多乏食,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