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江淹梦笔

江淹梦笔

南史.江淹传》:“〔江淹〕尝宿于冶亭,梦一丈夫自称郭璞,谓淹曰:‘吾有笔在卿处多年,可以见还。’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。尔后为诗绝无美句,时人谓之才尽。”又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七七引《南史.梁江淹》载:江淹少时,梦人授以五色笔,故文采俊发。后以“江淹梦笔”比喻才思减退。元白朴《恼煞人》套曲:“宋玉悲秋愁闷,江淹梦笔寂寞,人间岂无成与破。”


见“江淹才尽”。元·白朴《恼煞人》套曲:“宋玉悲秋愁闷,~寂寞,人间岂无成与破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太平御览》 卷六○五引《齐书》曰:“江淹尝宿于冶亭,梦一丈夫,自称郭璞,谓淹曰:‘吾有笔在卿处多年,可以见还。’淹乃探怀中,得五色笔一,以授之。尔后为诗绝无美句,时人谓之才尽。”《南史·江淹传》亦载。《南史·纪少瑜传》:“少瑜尝梦陆倕(chui) 以一束青缕管笔授之,云:‘我以此笔犹可用,卿自择其善者。’其文因此遒进。”

【今译】 南朝时江淹 (字文通) 曾在冶亭留宿,夜间梦见一丈夫,自称是郭璞,对他说:“我有支笔在你处多年,可以还我了。”江淹摸自己怀中,掏出一支五色笔,交给郭璞,以后再作诗一句佳句也没有了,当时人称之才尽。另外纪少瑜亦有梦笔事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有才思,诗文佳妙。

【典形】 彩笔、彩管、彩毫、江笔、江令笔、江氏五色笔、江淹梦、江淹梦笔、梦笔、梦彩毫、吞笔、文通笔、五彩毫、五色笔、梦随彩笔、梦失名家笔、梦中传彩笔、江淹赋笔、才减江淹、江郎笔、五色毫。

【示例】

〔彩笔〕 宋·王安石《次韵酬宋中散》:“素书款款谁怜杜,彩笔遒遒独胜江。”

〔彩管〕 元·耶律楚材《赠抟霄笔》:“免向江淹求彩管,莫学班氏弃毛锥。”

〔彩毫〕 宋·李维《休沐端居有怀希圣》:“彩毫闲试金壶墨,青案时看玉字书。”

〔江笔〕 唐·罗邺《闻友人人越幕》:“正哭阮途归未得,更闻江笔赴嘉招。”

〔江令笔〕 元·王恽《梦升天》:“彤管梦传江氏笔,紫袍归抱上岩端。”

〔江氏五色笔〕 唐·李商隐《县中恼饮席》:“若无江氏五色笔,争奈河阳一县花。”

〔江淹梦〕 唐·方干《再题路支使南亭》:“睡时分得江淹梦,五色毫端弄逸才。”

〔江淹梦笔〕 元·白朴《小石调》:“宋玉悲秋愁闷,江淹梦笔寂寞。”

〔梦笔〕 唐·李商隐《江上忆严五广休》:“征南幕下带长刀,梦笔深藏五色毫。”

〔梦彩毫〕 唐·李商隐《道士胡君新井碣铭》:“疑余曾梦彩毫,或吞文石。”

〔吞笔〕 唐·元稹《送东川马逢侍御史回》:“思涌曾吞笔,投虚惯用刀。”

〔文通笔〕 金·元好问 《满江红》:“入梦终疑神女赋,写情除有文通笔。”

〔五彩毫〕 明·冯惟敏《点绛唇·改官谢恩》:“赏呈文纸一刀,笔三支五彩毫。”

〔五色笔〕 宋·张孝祥《题蔡济忠所摹米帖》:“龙腾虎卧摹不得,想君神授五色笔。”


【词语江淹梦笔】  成语:江淹梦笔汉语词典:江淹梦笔

猜你喜欢

  • 纶诰

    源见“纶綍”。指皇帝的诏令文告。南朝 梁沈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文》:“始以文学游梁,俄而入掌纶诰。”【词语纶诰】   汉语大词典:纶诰

  • 共为唇齿

    源见“虢灭虞亡”。谓相互依存。《三国志.邓芝传》:“蜀有重险之固,吴有三江之阻,合此二长,共为唇齿,进可兼并天下,退可鼎足而立,此理之自然也。”述宾 比喻相互依存,共有利害关系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邓芝传

  • 空桑

    《楚辞.大招》:“魂乎归徕,定空桑只。”东汉.王逸注:“空桑,瑟名也。《周官》云:‘古者弦空桑而为瑟。’……或曰:空桑,楚地名。”“空桑”,一说为古代琴瑟名;一说为楚地名,其地所产之木可制琴瑟。后以“

  • 望云

    《史记.五帝本纪》:“帝尧者,放勋,其仁如天,其知如神。就之如日,望之如云。”《史记.五帝本纪》中有“望之如云”句,是描述对帝尧,德泽万民,人皆仰望。后遂用为仰望贤君之典。唐.王维《游悟真寺》诗:“望

  • 视草

    《汉书.淮南王传》:“(武帝)每为报书及赐,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乃遣。”《旧唐书.职官志》“翰林院”条:“玄宗即位,张说等召入禁中,谓之翰林待诏。……或诏从中出,虽宸翰所挥,亦资其检讨,谓之视草。”古时

  • 阮宗

    源见“未能免俗”。借指聚族而居。清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十一:“乾隆己卯北榜,任邱 边氏同宗获隽者六人……按:边氏聚族河间,已数百载。阮宗南北,裴眷东西,其行辈几不可复辨。”【词语阮宗】   汉语大词典

  • 文若比子房

    《后汉书.荀彧传》:“荀彧字文若,颍川颍阴人。……南阳何颙名知人,见彧而异之,曰:‘王佐才也。’”“彧比至冀州,……绍待彧以上宾之礼。……初平二年,乃去绍从操。操与语大悦,曰:‘吾子房也。’以为奋武司

  • 不占陨车

    汉.刘向《新序.义勇》:“齐崔杼弑庄公。有陈不占者,闻君难将赴之。比去,餐则失匕,上车失轼。御者曰:‘怯如是,去有益乎?’不占曰:‘死君义也,无勇私也,不以私害公。’遂往。闻战斗之声,恐骇而死。人曰:

  • 韩氏题红

    源见“红叶题诗”。借指佳偶天成。明张景《飞丸记.巹合飞丸》:“真是韩氏题红,乐昌合镜,奇哉奇哉!”

  • 东方饥

    同“东方朔饿”。清王摅《上宋寥天少宰》诗:“公孙早晚待开阁,吾知必念东方饥。”【词语东方饥】   汉语大词典:东方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