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既往不咎

既往不咎

原为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宰予对鲁国政治表态要谨慎。如果事情已经过去,就不要再去评论其是非曲直。后则泛指过去做了错事,不予追究。鲁哀公要修复火灾毁坏的社坛,向宰我询问社坛周围应植什么树木。宰我回答说,夏朝植松树,商朝植柏树,周朝植栗树。其所以周朝用栗树,是因为栗与战慄之慄同音,植上此树能够使人战慄不安,便于统治。孔子知道后,对宰我说,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;事情已经实现了,就不要再去阻止;如果事情已经过去,也就不要再追究了。

【出典】:

论语·八佾》:“哀公问社于宰我。宰我对曰:‘夏后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,曰,使人战慄。’子闻之,曰:‘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西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曹爽传》注:“中护军蒋济表曰:‘毕轨前失,既往不咎,但恐是后难可以再。’”


述宾 咎,责备。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。《痛史》13回:“~,以后再办起事来,审慎点就是了。”△用于对待别人错误的态度。也作“不究既往”、“不咎既往”、“不追既往”。


对以往的过失、罪责不予追究,谓之 “既往不咎”。

“既”,已。“往”,以往、过去。

“咎”,过失、灾祸。《说文·人部》: “咎,灾也。”段注: “《小雅·伐木》传曰: ‘咎,过也。’《北山》笺云: ‘咎犹罪过也。’”罪过、过失会带来灾祸。 “咎由自取”,即谓罪过或灾祸由自己造成。《易》中 “无咎”即谓无过或无灾。

那么,“不咎”为什么是不予追究之意呢?

“不咎”,就是 “不以……为咎”,即 “不以过错或罪责为过错、罪责”。因此,引申为不予追究之意。所以, “既往不咎”即谓对过去的过失或罪责不予追究之意。

语出 《论语·八佾 ( yì) 》: “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”

孔子的这番话,是针对学生宰我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而说的。鲁哀公问宰我,做土地神的神主用什么树木。宰我回答说: “夏代用松木,商代用柏树,周代用栗木。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心中感到害怕,战战栗栗 ( 慄慄) 。”孔子是维护周礼的,听了宰我这样的回答大为不满,责备地说: “做了的事不用再说了,结束了的事不要再劝阻,已经过去了的就不要再追究了!”

既往不咎”亦可说成 “不咎既往”。


【词语既往不咎】  成语:既往不咎汉语词典:既往不咎

猜你喜欢

  • 泣诗

    源见“蓼莪废讲”。谓深切悲悼亡故的父母。清顾炎武《酬徐处士元善新城之陷其母死焉故有此作》诗:“季子已无观乐地,伟元终是泣《诗》人。”伟元,王裒之字。【词语泣诗】   汉语大词典:泣诗

  • 秦堇勇

    《左传.襄公十年》:“晋恂偃、士匄请伐偪阳,而封宋向戍焉。荀瑩曰:‘城小而固,胜之不武,弗胜为笑。’固请。丙寅,围之,弗克。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。……主人县布,堇父登之,及堞而绝之。队则又县之,苏而

  • 取法于上,仅得其中

    取法:取为法则。采取上好的作为法则,也仅仅能得到中等的。唐太宗《帝范》:“取法于上,仅得其中,取法于中,不免为下。”也作 ① 【取法于上,仅得乎中】。孙中山《中国民主革命之重要》:“语曰:取法于上,仅

  • 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

    兕( ㄙˋ sì ):雌犀牛。柙( ㄒㄧㄚˊ xiá ):关野兽的笼子。椟( ㄉㄨˊ dú ):匣子。 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,龟壳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,这是谁的过错? 意谓看守者失职,要对上

  • 羽括

    《孔子家语.子路初见》:“括而羽之,镞而砺之,其入之不亦深乎!”括,箭的末端。后因以“羽括”比喻锻炼,磨砺。《资治通鉴.周威烈王二十三年》:“云梦之竹,天下之劲也!然而不矫揉,不羽括,则不能以入坚。”

  • 折戟

    同“折戟沉沙”。明文徵明《厓山大忠祠》诗:“折戟并销尘海换,行人犹自说碙州。”清纳兰性德《好事近》词:“休寻折戟话当年,只洒悲秋泪。”【词语折戟】   汉语大词典:折戟

  • 百钱挂竹杖

    同“百钱挂杖”。宋陆游《闰二月二十日游西湖》诗:“南山老翁亦出游,百钱自挂竹杖头。”

  • 七宝鞭

    《晋书.明帝纪》:“六月,敦(王敦,东晋大臣,他与堂弟王导等在西晋灭亡后,曾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。后因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,敦举兵叛晋,后病死军中。)将举兵内向(指向朝廷发动政变),帝(晋明帝司马绍)

  • 后来之秀

    南朝.宋.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赏誉》:“范豫章(范宁)谓王荆州(王忱):‘卿风流俊望,真后来之秀。’”后因以“后来之秀”指后来兴起的优秀青年人才。唐.房玄龄等《晋书.郭舒传》:“乡人少府范晷,宗人武陵太

  • 建安作

    南朝梁.刘勰《文心雕龙.明诗》:“暨建建安之初,五言腾踊,文帝陈思,纵辔以骋节;王徐应刘,望路而争驱;并怜风月、狎池苑、述恩荣、叙酣宴,慷慨以任气,磊落以使才;造怀指事,不求纤密之巧;驱词逐貌;唯取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