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截发留宾

截发留宾

世说新语.贤媛》:“陶公少有大志,家酷贫,与母湛氏同居。同郡范逵素知名,举孝廉,投侃宿。于时冰雪积日,侃室如悬磬,而逵仆马甚多,侃母湛氏语侃曰:‘汝但出外留客,吾自为计。’湛头发委地,下为二髲(音bì),卖得数斛米,斫诸屋柱,悉割半为薪,剉诸荐以为马草,日夕遂设精食。从者皆无所乏。逵既叹其才辩,又深愧其厚意。明旦去,侃追送不已,且百里许。逵曰:‘路已远,君宜还。’侃犹不返。逵曰:‘卿可去矣。至洛阳,当相为美谈。’侃乃返。逵及洛,遂称之于羊?、顾荣诸人,大获美誉。”

此事又见《晋书.陶侃传》,其中“二髲”作“双髲”。

晋.陶侃少时家贫,鄱阳范逵曾经到陶家投宿,仓促之下没有办法待客,陶侃母悄悄将头发剪下两绺,卖给邻人,用以买来吃的东西款待客人。

后因以“截发留宾”或“截发留客”用为称颂贤母的典故。


连动 剪下头发换取食物,接待客人。形容妇女诚挚待客的情义。《儿女英雄传》25回:“讲贤女,如晋陶侃的母亲湛氏,~;周��的母亲李氏,具馔供客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表示真诚热情接待客人。→悬榻留宾 ↔冷若冰霜。 也作“截发锉藁”。


【典源】《世说新语·贤媛》:“陶公(侃) 少有大志,家酷贫,与母湛氏同居。同郡范逵素知名,举孝廉,投侃宿。于时冰雪积日,侃室如悬磬,而逵马仆甚多。侃母湛氏语侃曰:‘汝但出外留客,吾自为计。’湛头发委地,下为二髲,卖得数斛米,斫诸屋柱,悉割半为薪,剉诸荐以为马草,日夕,遂设精食,从者皆无所乏。”注引 《晋阳秋》曰:“侃少为寻阳吏,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宿。时大雪,侃家无草,湛彻所卧荐剉给,阴截发,卖以供调。”《晋书·陶侃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晋代陶侃年轻时胸怀大志,而家境却十分贫苦,他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,同郡的范逵素有声名,被举为孝廉,入朝做官时途经陶家留宿。当时正值严冬,冰天雪地,陶侃家中空无所有,可范逵的车马、仆人众多。湛氏对陶侃说:“你只管到外面留客,我自有办法。”湛氏的头发很长,一直拖到地上,她就剪下做成两个假发,卖掉后换得几斛米,又把屋柱都砍下一半作为柴火,还把草荐剁碎权充马草。到了晚上,已准备好精致的饭食,车马、仆人也都照顾得很周到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诚心待客; 也称誉他人母贤。

【典形】 待宾截发、剪发待宾、剪髻鬟、剪髻事客、陶家客、断发人。

【示例】

〔待宾截发〕 元·谭处端《酹江月》:“东里死生俱忘,待宾截发,陶母款贤友。”

〔剪发待宾〕 元·关汉卿 《蝴蝶梦》:“想当日孟母教子,居必择邻; 陶母教子,剪发待宾。”

〔剪髻鬟〕 唐·杜甫《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》:“自陈剪髻鬟,市鬻充杯酒。”

〔剪髻事客〕 宋·陈师道《答张文潜》:“昔闻杜氏子,剪髻事尊客。”


【词语截发留宾】  成语:截发留宾汉语词典:截发留宾

猜你喜欢

  • 子西掩袂

    《左传.哀公十六年》:“秋七月,(白公)杀子西、子期于朝,而劫惠王。子西以袂掩面而死。”春秋时,楚太子建子白公胜(幼在吴国,子西召他回国,使为白公)作乱,杀死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。叶公子高曾劝说子西不要

  • 燃温犀

    源见“犀照牛渚”。形容明察洞见。李大钊《民彝与政治》:“如铸禹鼎,如燃温犀,罔两么魔,全形毕现。”

  • 眩碧成朱

    源见“看朱成碧”。比喻颠倒是非。明屠隆《綵毫记.知幾引退》:“宫闱萋菲,眩碧成朱,圣主应投杼。”兼语 夸耀碧的说成朱的。比喻颠倒是非。明·屠隆《彩毫记·知畿引退》:“宫闱萎菲,~,圣主应投杼。”△常用

  • 掌珠

    同“掌上明珠”。南朝 梁江淹《伤爱子赋》:“曾悯怜之惨凄,痛掌珠之爱子。”唐白居易《哭崔儿》诗:“掌珠一颗儿三岁,鬓发千茎父六旬。”【词语掌珠】   汉语大词典:掌珠

  • 杨雀衔环

    同“黄雀报”。唐李商隐《谢座主魏相公启》:“孔龟效印,未议于酬恩;杨雀衔环,徒闻于报惠。”主谓 相传东汉杨宝少时救了一只黄雀,后有一黄衣童子送白环相报,说当使其子孙显贵。典出南朝梁·吴均《续齐谐记》。

  • 乌柏

    同“乌府”。唐刘禹锡《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》:“建节辞乌柏,宣风看鹭涛。”【词语乌柏】   汉语大词典:乌柏

  • 枣下悲歌

    《文选》卷一八晋.潘安仁(岳)《笙赋》:“咏园桃之夭夭,歌枣下之纂纂。歌曰:‘枣下纂纂,朱实离离,宛其落矣,化为枯枝。人生不能行乐,死何以虚谥为?”唐.李善注:“《古咄暗歌》曰:‘枣下何攒攒,荣华各有

  • 一裘三十年

    源见“晏子裘”。誉称节俭。唐高蟾《道中有感》诗:“一醉六十日,一裘三十年。”

  • 粉署

    同“粉省”。唐杜甫《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》:“雾雨银章涩,馨香粉署妍。”清朱彝尊《送叶参议映榴督储楚中》诗:“道山橐笔入,粉署含香趋。”【词语粉署】   汉语大词典:粉署

  • 读书三遍不忘

    唐.韩愈《张中丞传后叙》:“有于嵩者,少依於巡。……尝见嵩读汉书,谓嵩曰:‘何为久读此?’嵩曰:‘未熟也。’巡曰:‘吾於书读不过三遍,终身不忘也。’因诵嵩所读书,尽卷不错一字。嵩惊,以为巡偶熟此卷,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