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恐修名之不立

恐修名之不立

修:本义是“长”,引申为“美”。 惟恐美名不能树立。 表示要修炼品德,爱惜名声。语出《楚辞.离骚》:“老冉冉其将至兮,恐修名之不立。”隋.炀帝萧后《述志赋》:“承积善之余庆,备箕帚于皇庭。恐修名之不立,将负累于先灵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日匆匆守

    同“五日京兆”。宋苏轼《留别登州举人》诗:“莫嫌五日匆匆守,归去先传乐职诗。”

  • 塞翁

    源见“塞翁失马”。指忘身物外、不以得失为怀的人。宋陈鹄《耆旧续闻》卷六引周益公《谢衣带鞍马表》:“褐衣褐见,莫陈汉戍之便宜;马去马归,敢计塞翁之倚伏?”【词语塞翁】   汉语大词典:塞翁

  • 恨不十年读书

    唐.李延寿《南史.沈攸之传》(卷三七):“攸之晚好读书,手不释卷,《史》、《汉》事多所记忆。常叹曰:‘早知穷达有命,恨不十年读书。’”原为南朝齐沈攸之自叹之言,后借以形容后悔自己读书太少。

  • 予末小子

    古代帝王对“先王”指称自己。语出《书.顾命》:“王再拜,兴,答曰:‘眇眇予末小子,其能而乱四方,以敬忌天威。’”《后汉书.明帝纪》:“诏曰:‘予末小子,奉承圣业,夙夜震畏,不敢荒宁。’”《亢仓子.政道

  • 昭阳

    同“昭阳殿”。宋杨泽民《风流子.咏钱塘》词:“佳胜古钱塘。帝居丽、金屋对昭阳。”【词语昭阳】   汉语大词典:昭阳

  • 孔子思周

    春秋孔子《论语.八佾》:“子曰:‘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从周。’”孔子话的意思是说:周代的典章制度是借鉴了夏、商两代而建立的,其文盛大美好,因此极表赞成拥护。后因用以比喻思慕、学习古代的典章制度。

  • 萧何为法,斠若画一

    萧何:汉朝开国名相。斠( ㄐㄧㄠˋ jiào ):古代量谷时,平斗斛的器具。引申为持正、公平。一作“顜”( ㄐㄧㄠˋ jiào , ㄐㄧㄤˇ jiǎng )、“讲”、“较”。画一:整齐,一律。

  • 槎上张骞

    源见“乘槎”。指奉使远行之人。亦用以称美人的潇洒风度。宋 苏泂《摸鱼儿.忆刘改之》词:“任槎上张骞,山中李广,商略尽风度。”

  • 骊龙抱珠

    源见“探骊得珠”。比喻志士怀才。元岑安卿《出门偶赋》诗:“老骥伏枥风萧萧,饥鹰侧目看青霄;骊龙抱珠海底卧,虎豹不噬群狐嗥。”

  • 爱毛反裘

    汉刘向《新序.杂事二》:“魏文侯出游,见路人反裘而负刍。文侯曰:‘胡为反裘而负刍?’对曰:‘臣爱其毛。’文侯曰:‘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?’”后因以“爱毛反裘”比喻愚昧不辨本末。《魏书.高祖纪上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