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夏虫不可语冰

夏虫不可语冰

庄子.秋水》:“北海若曰:‘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’”

这是北海若开导河伯的一段话,意思是说对井蛙不能说海如何的大,因为它拘限于废井没有见过海;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冰是什么东西,因为它没有在冬天生活过;对于心中只有歪曲主张的人,也不能对他讲什么道义,因为他没有受过教育。后因以“夏虫不可语冰”比喻人孤陋寡闻,不通晓时务。

晋.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:“哂夏虫之疑冰,整轻翮而思矫。”明.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七:“郎如此眼光浅,真是夏虫不可语冰。”


主谓对夏天的虫不可以与之谈冬天的冰。比喻见闻短浅,不达时务的人。语本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,束手教也。”△常用于指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。→夏虫不可语寒 夏虫不可言冰。也作“夏虫疑冰”、“夏虫语冰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庄子·秋水》:“井蛙不可语于海者,拘于虚也;夏虫不可语于冰者,笃于时也; 曲士不可语于道者,束于教也。”

【今译】 井里的蛙不能与它谈大海的事,因为受了地域的局限; 夏天生长的昆虫不能与它讲冰的形状,因为受了时间的限制,偏陋的人不能与他谈论正道,因为他缺乏这方面的教育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人见闻短浅,无法理喻。

【典形】 虫疑冰、虫语夏时冰、难与夏虫语、夏虫冰、夏虫疑冰、疑冰之虫、休遣夏虫知、冰有夏虫识、夏虫那知冰。

【示例】

〔虫疑冰〕 宋·王安石《同王濬贤良赋》:“谅能学此真寿类,世论妄以虫疑冰。”

〔虫语夏时冰〕 明·徐渭《次许口北招集之作》:“鸿留泥上雪,虫语夏时冰。”

〔难与夏虫语〕 宋·陆游《道室杂咏》之三:“冰霜难与夏虫语,晦朔岂容朝菌知。”

〔夏虫冰〕 清·唐孙华 《早秋杂兴》:“世上竞趋宵蚋火,人间难语夏虫冰。”

〔夏虫疑冰〕 晋·孙绰 《游天台山赋》:“哂夏虫之疑冰,整轻翮而思矫。”

〔疑冰之虫〕 唐·王维《为干和尚进注仁王经表》:“浅智胜疑冰之虫,微戒愈溺泥之象。”


【词语夏虫不可语冰】  成语:夏虫不可语冰汉语词典:夏虫不可语冰

猜你喜欢

  • 忘形朋

    同“忘形交”。清唐孙华《酬徐薲洲侍郎》诗:“姜 查二子名久宿,与我向作忘形朋。”【词语忘形朋】   汉语大词典:忘形朋

  • 名母

    《战国策.魏策三》:“宋人有学者,三年反(返)而名其母(直呼母亲名字)。其母曰:‘子学三年反,而名我者何也?’其子曰:‘吾所贤者无过尧舜,尧舜名;吾所大者无大天地,天地名。今母贤不过尧舜,母大不过天地

  • 义府刀

    源见“笑里藏刀”。喻有害而不易觉察的事物。宋陆游《十月四日夜记梦》诗:“森然义府刀,谁为叔度陂?”

  • 扬尘沧海

    同“沧海桑田”。陈三立《次韵答金大润培金》:“扬尘沧海弹指间,苦对莺飞草长时。”

  • 他乡逢故

    见“他乡遇故知”。《隋唐演义》97回:“表兄昔日既有桑间之喜,今又~,极是奇遇。”

  • 改事

    《左传.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围郑……入自皇门,至于逵路。郑伯肉袒牵羊以逆,曰:‘孤不天,不能事君,使君怀怒以及敝邑,孤之罪也。敢不唯命是听……若惠顾前好,徼福于厉、宣、桓、武,不泯其社稷,使改事君,夷

  • 蜚廉善走

    屈原《离骚》:“后飞廉使奔属。”东汉.王逸注:“飞廉,风伯也。”《史记.秦本纪》:“秦之先,帝颛顼之苗裔。……蜚廉生恶来,恶来有力,蜚廉善走,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。”殷商时有蜚廉,是纣王之臣,其人善走。

  • 榆枋之见

    《庄子.逍遥游》:“鹏之徙于南冥也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……蜩与学鸠笑之曰:‘我决起而飞,枪榆枋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,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’……斥鴳笑之曰:‘彼且奚适也?我腾跃而上,不

  • 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

    《孔子家语.六本》:“小棰则过,大杖则逃走。”是说轻打就忍受,重打则逃走。认为这就是子女在受到父母惩罚时应有的态度,以示孝顺。后因以“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”作为子女对父母惩罚时应持态度之典故。《隋唐演义

  • 黄羊祭灶

    《后汉书.樊宏.阴识列传》:“宣宗时,阴子方者,至孝有仁恩,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,子方再拜受庆。家有黄羊,因以祀之。自是已后,暴至巨富,田有七百余倾,舆马仆隶,比于邦君。”阴子方以黄羊祭灶而致富是无稽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