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四战之国

四战之国

此典指乐闲对燕王姬喜说: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。后以此典比喻兵家必争之地。乐闲,乐毅之子。乐毅曾率燕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,燕惠王中了齐襄王的反间计,改用骑劫代替乐毅为将。乐毅害怕被杀害,就向西投降了赵国(都邯郸,今河北邯郸)。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(今河北武邑东南),封号叫望诸君。后齐将田单战败燕将骑劫,全部收复齐国失去的城邑,燕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,以致燕军又被齐军打败,为念乐毅在燕两代武功,仍封乐毅之子乐闲为昌国君。乐闲留在燕国三十多年,又换过了燕武成王、燕孝王两代燕王,到了燕王喜任用宰相栗(Lì丽)腹的计策,想去攻打赵国,就征询昌国君乐闲的意见。乐闲说:“赵国是四面受敌经常作战的国家,那里的百姓熟悉军事,不能去攻打它。”燕王喜不听,便进攻赵国。赵国派廉颇反击燕军,在鄗(Hào号,今河北柏乡县北)地把栗腹的军队打得大败,活捉栗腹、乐乘。乐乘是乐闲的同宗族人。于是乐闲投奔赵国,赵军就包围了燕国都(蓟,今北京城西南)。燕国大量割地向赵国求和,赵军才解除包围退去。此典又作“四战之地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0《乐毅列传》2435页:“燕王喜(战国末燕国最后国君)用其相栗腹之计,欲攻赵,而问昌国君乐闲。乐闲曰:‘赵,四战之国也,其民习兵,伐之不可。’燕王不听,遂伐赵。赵使廉颇(赵惠文王时任上卿〔高等爵位〕,屡次战胜齐、魏等国。长平〔今山西高平西北〕之战,廉颇坚守三年,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,赵军大败。赵孝成王十五年〔前251年〕,廉颇率赵军战胜燕军,任赵相国,封信平君。赵悼襄王时不得志,奔魏居大梁〔今河南开封〕,后老死于楚国寿春〔今安徽寿县西南〕)击之,大破栗腹之军于鄗,禽(通“擒”,捉拿)栗腹、乐乘,乐乘者,乐闲之宗也。于是乐闲奔赵,赵遂围燕。燕重(zhòng众,多)割地以与赵和,赵乃解而去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或谓父老曰:‘颍川,四战之地也。天下有变,常为兵冲。’”


偏正 四战,四面应敌。兵家指四面受敌之地。语出《商君书·兵守》:“四战之国,贵守战;负海之国,贵攻战。”姚雪垠《李自成》卷2:“只要布德施仁,百姓拥戴,兵强粮足,处处制敌,便不怕河南是‘~’。”△用于描写场所。也作“四战之地”。


【词语四战之国】  成语:四战之国汉语词典:四战之国

猜你喜欢

  • 涸鱼

    同“涸辙之鲋”。三国 魏曹植《文帝诔》:“权若涸鱼,干腊矫鳞?”【词语涸鱼】   汉语大词典:涸鱼

  • 汉节

    源见“苏武节”。借指朝廷的封赏。宋曾巩《庭桧呈蒋颖叔》诗:“汉节从来纵真赏,谢庭兰玉载芳音。”亦指持节的使者。明谢榛《送谢给事封蜀》诗:“使星巴 蜀外,汉节夜郎西。”【词语汉节】   汉语大词典:汉节

  • 刘公书

    《三国志.魏书.刘馥传》:“子熙嗣。”南朝宋.裴松之注引《晋阳秋》曰:“刘弘,字叔和,熙之弟也……晋西朝之末,弘为车骑大将军开府,荆州刺史,假节都督荆、交、广州诸军事,封新城郡公……每有兴发,手书郡国

  • 鲲溟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泛指大海洪川。郑璆《石遗室前小池》诗:“至人嬉以天,遨心在物表。鲲溟与蹄涔,得意遗大小。”

  • 东宫

    古时太子住在东宫,因称太子为“东宫”。《诗.卫风.硕人》:“东宫之妹。”毛传:“东宫,齐太子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太子居东宫,因以东宫表太子。”齐太子:指齐庄公之子得臣。【词语东宫】   汉语大词典:东宫

  • 栾棘

    源见“棘人”。形容孝子的哀痛。唐张说《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梁国文贞公碑》:“剖符江表,敦谕起复,衰麻外墨,栾棘内毁。”【词语栾棘】   汉语大词典:栾棘

  • 文君酒市

    源见“文君沽酒”。借指蜀中繁华闹市。五代齐己《送人入蜀》诗:“文君酒市逢初雪,满贳新沽洗旅颜。”

  • 壶叟杖

    同“壶公杖”。元吴存《满江红.谢番丞荐举》词:“倚我一枝壶叟杖,为公三弄桓伊笛。”

  • 冰消瓦解

    比喻事物彻底消释、涣散或崩溃。晋成公绥《云赋》:“于是玄气仰散,归云四聚:冰消瓦解,奕奕翩翩。”亦作“冰散瓦解”。《三国志.魏志.傅嘏传》裴松之注引司马彪《战略》:“比及三年,左提右挈,虏必冰散瓦解,

  • 桓伊弄

    源见“桓伊三弄”。美称悠扬的笛韵。明郑若庸《玉玦记.赴试》:“山阳忽奏桓伊弄,惊回一觉扬州梦。”【词语桓伊弄】   汉语大词典:桓伊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