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同仇敌忾

同仇敌忾

忾,愤恨,愤怒。同仇敌忾,指共同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愤怒。公元前506年,吴王阖庐率师攻楚,长驱直入,七战破郢,楚昭王逃亡在外,楚臣申包胥步行至秦国首都咸阳,于宫门外痛器七天七夜,使得秦康公十分感动,为赋《无衣》,答应出兵相助。诗中称,谁说当兵无衣穿,我和你共穿一件袍。国家发兵去作战,咱们来修戈和矛,共同把敌人来打倒。又公元前623年,卫国宁武子出使鲁国。鲁文公设宴招待并在宴会上不适当地演奏周天子招待诸侯的乐曲,因此宁武子没有赋诗回答。鲁文公派人私下加以探问,宁武子告诉他,《湛露》是天子宴享诸侯之乐,表示诸侯应对天子效命,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敌人,而且献上自己的功劳。……现在我来通使贵国,以保持两国友好,承君王赐宴,岂敢以诸侯自居,触犯大礼以自取罪过。

【出典】:

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与子同仇。”

【例句】:

左传·文公四年》:“卫宁武子来聘,公与之宴,为赋《湛露》及《彤弓》。不辞,又不答赋。使行人私焉。对曰:‘臣以为肄业及之也。昔诸侯朝正于王,于是乎赋《湛露》,则天子当阳,诸侯用命也。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,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,彤矢百,弓矢千,以觉报宴。今陪臣来继旧好,君辱贶之,其敢于大礼以自取戾?’” 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讷亲》:“金川云小丑,而老师糜饷,克捷无期,凡在臣子,皆有同仇敌忾之念。” 清·魏源《寰海十首》之十:“同仇敌忾士心齐,呼市俄闻十万师。”


并列 同仇,共同对敌。忾,愤恨。怀着同样的仇恨共同对敌。语本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”又《左传·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人所忾而献其功。”蔡敦祺《林则徐》(上):“虽说船坚炮利,但若我大清官民~,拼死一战,不令登岸,他船上水尽粮绝,不用我军杀他他渴也渴死,饿也饿死了。”※忾,不读作qì。△褒义。多用于对敌斗争方面。→同心戮力 ↔同室操戈。也作“敌忾同仇”。


同仇敌忾”表示对敌人共同一致地仇恨与愤怒。

“同仇”,共同仇恨,这很明白。为什么说同仇 “敌忾”呢? “敌忾”何义?

“忾”,从心、从气,谓气满胸臆,引申有 “愤怒”义。《说文·心部》: “忾,大息貌。”段注: “大息者,呼吸之大者也。”人在激愤时,呼吸急促,故有 “大息”的样态,这便是 “忾”所表示的意义。

左传·文公四年》: “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。”杜预注:“敌,犹当也; 忾,恨怒也。”知 “敌忾”为 “当恨怒”之义。

同仇敌忾”简言之为 “同仇当愤怒”。此语中 “敌”非 “仇敌”义,乃 “应当”义。


【词语同仇敌忾】  成语:同仇敌忾汉语词典:同仇敌忾

猜你喜欢

  • 空弮

    弮(quān圈):弩弓。空弮:张弓而无箭可射。西汉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谈到导致自己残遭迫害的“李陵之祸”,其中说道:李陵率领的步兵不够五千人,远赴战场,到达匈奴王廷之地,这无异于垂饵于虎口,可是他在

  • 郭泰碑铭

    《后汉书.郭太传》:“〔郭太卒,〕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。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,蔡邕为其文,既而谓涿郡卢植曰:‘吾为碑铭多矣,皆有惭德,唯郭有道无愧色耳。’”郭太,即郭泰,《后汉书》作者范晔以父名泰,避

  • 孤峰绝岸

    高峰绝壁耸立,用来比喻人才的杰出非凡。唐代刘肃《大唐新语》:“坚谓说曰:‘诸公昔年皆擅一时之美,敢问孰为先后?’说曰:‘李峤、崔融、薛稷、宋之问,皆如良金美玉,无施不可,富嘉谟之文,如孤峰绝岸,壁立万

  • 竹郎

    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.南蛮西南夷列传》:“夜郎者,初有女子浣於遯水,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闲,闻其中有号声,剖竹视之,得一男儿,归而养之。及长,有才武,自立为夜郎侯,以竹为姓。武帝元鼎六年,平南夷,为牂柯郡,

  • 昆吾刀

    源见“昆吾”。谓锋利无比的宝刀。《海内十洲记.凤麟洲》:“周穆王时,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,刀长一尺,杯受三升。刀切玉如切泥。”【词语昆吾刀】   汉语大词典:昆吾刀

  • 雄情爽气

    《世说新语.豪爽篇》:“桓宣武(桓温)平蜀,集参僚,置酒于李势殿(李势,字子仁,夺成汉帝位,后投降桓温),巴蜀缙绅莫不来萃。桓既素有雄情爽气,加尔日音调英发,叙古今成败由人,存亡系才,其状磊落,一坐叹

  • 膏肓泉石

    同“泉石膏肓”。宋韩淲《菩萨蛮.和昌浦见招》词:“会须追雅步,策驴或肩舆。少待必能治,膏肓泉石医。”见“泉石膏肓,烟霞痼疾”。【词语膏肓泉石】  成语:膏肓泉石

  • 盗璧冤

    《史记》卷七十《张仪列传》:“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。尝从楚相饮,已而楚相亡璧,门下意张仪,日:‘仪贫无行,必此盗相君之璧。’共执张仪,掠笞数百,不服,释之。”战国时,魏人张仪,曾在楚国陪伴宰相喝酒,楚相

  • 旃厦

    《汉书.王吉传》:“夫广夏之下,细旃之上,明师居前,劝诵在后,上论唐 虞之际,下及殷周之盛,考仁圣之风,习治国之道……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!”夏,通“厦”。后因以“旃厦”指帝王读书学习之所。明沈德符《野

  • 虞芮之讼

    周初虞国与芮国因争田而诉讼,连年不决,后受西伯仁风的感动,而停息了争讼,《史记.周本纪》:“虞芮之人,有狱不能决,乃如周,入界,耕者皆让畔,民俗皆让长,虞芮之人未见西伯,皆惭,相谓曰:‘吾所争,周人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