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博闻强志

博闻强志

比喻屈原有广博之学识和见闻、记忆力很强。屈原(约前340年——约前278年),名平,字原;又自名正则,字灵均。战国时楚国(都郢,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)人。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。初辅佐楚怀王,任左徒(参预故事,起草诏令,职位重要),学识和见闻广博,记忆力很强,通晓国家盛衰兴亡之道理,擅长应酬交际的言辞。在朝廷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,制定政令;对外就接待宾客,办理对诸侯国的事务。后遭谗言,被放逐。此典又作“博闻强记”、“博闻强识”、“洽闻强记”、“强记博闻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4《屈原贾生列传》2481页:“屈原者,名平,楚之同姓也。为楚怀王左徒。博闻强志,明于治乱,娴(xián闲,熟练)于辞令。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;出则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,王甚任之。”

【例句】:
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书·文帝纪》:“文帝天资文藻,下笔成章,博闻强识,才艺兼该。” 唐·房玄龄等撰《晋书·葛洪传》:“景纯笃志绨湘,洽闻强记,在异书而毕综。瞻往滞而咸释。” 北齐·魏收《魏书·常爽传》:“笃志好学,博闻强识,明习纬候,五经百家多所研综。” 唐·令狐德棻等撰《周书·长孙绍远传》:“兕字若汗,性机辩,强记博闻,雅重宾游,尤善谈论。”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40回:“博闻强记,人皆不及。” 清末民初·赵尔巽《清史稿·邵远平传》:“同邑吴任臣,字志伊。志行端悫,强记博闻,为顾炎武所推。”


并列 见闻广博,记忆力强。语出《荀子·解蔽》:“博闻彊(强)志,不合王制,君子贱之。”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~,明于治乱,娴于辞令。”△形容人学问高,记忆力好。→博观强记 强记洽闻。也作“博闻强识”、“博闻强记”、“强识博闻”、“强记洽闻”、“洽闻博见”、“洽闻强记”、“多闻强记”。


【词语博闻强志】  成语:博闻强志汉语词典:博闻强志

猜你喜欢

  • 朝令夕改

    早晨下达的政令,到晚上就更改了。形容政令多变,使人无所适从。宋.范祖禹《唐鉴.穆宗》:“凡用兵举动,皆自禁中授以方略,朝令夕改,不知所从。”《明史.刘健传》:“即位诏书,天下延颈,而朝令夕改,迄无宁日

  • 延陵解剑

    同“延陵许剑”。清 顾孝嘉《耍孩儿》套曲:“曾记得延陵解剑,休忘了范叔绨袍。”

  • 清水黄龙

    同“清酒黄龙”。清 丘逢甲《鮀江喜晤许韫伯大令》诗:“天吴紫凤图纷改,清水黄龙约未更。”

  • 闰黄杨

    源见“黄杨厄闰”。指诗文等没有长进。宋陆游《春晚村居》诗:“身世已如风六鹢,文章仍似闰黄杨。”

  • 莱妻

    汉.刘问《列女传.楚老莱妻》载:春秋时,楚人老莱子隐耕子蒙山之南。楚王遣使聘其出仕,他的妻子对他说:“可食以酒肉者,可随以鞭捶;可授以官禄者,可随以斧钺。今先生食人酒肉,受人官禄,为人所制也,能免于患

  • 孙山之外

    源见“名落孙山”。指考试不中。《镜花缘》五二回:“他家一贫如洗,其父不过是个诸生,业已去世,既无钱财,又无势利,因此也在孙山之外。”

  • 为鱼叹

    源见“微禹叹”。指遭遇水灾,怀念大禹的功绩。唐李德裕《王京兆》诗:“投马灾未弭,为鱼叹方深。”

  • 正法眼藏

    佛家语。朗照宇宙叫做眼,包涵万有叫做藏。中国禅宗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为始祀,迦叶得佛的正法眼藏,遂以正法眼藏为教外别传的心印。《释氏稽古略》:“佛在灵鹫山中,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持以献佛。世尊拈花示众

  • 三人谈虎

    同“三人成虎”。卢前《寄生草.洞天》曲:“九渊之下青衢现,一家为命黄泉见,三人谈虎朱颜变。”

  • 中青钱

    源见“青钱万选”。喻应试及第。明周履靖《锦笺记.及第》:“遥看虎榜高悬,高悬;诸公咸中青钱,青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