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先发制人

先发制人

指秦末会稽(guìjī桂基,治吴县,今江苏苏州)郡守(一郡最高行政长官)殷通对项梁说:我听说先发动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。后以此典泛指先下手取得主动以制服对方。秦二世元年(前209年),陈胜等人在大泽乡(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)起义。这年九月,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:“长江以西的地方都造反了,这也是天要灭亡秦朝呀。我听说先发动下手的就能制服敌人,后行动的就被敌人所制服。我想要起兵,派您和桓楚为将。”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《项羽本纪》297页:“会稽守通谓梁曰:‘江西皆反,此亦天亡秦之时也。吾闻先即制人,后则为人所制。吾欲发兵,使公及桓楚将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张廷玉等撰《明史·徐学诗传》:“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,机械足以先发制人。” 阿英《晚清文学丛钞·大马扁》16回:“然则足下因太后谋杀皇上,故先发制人,就要围颐和园,先谋杀太后吗?” 巴金《沉默集·丹东的悲哀》:“时间已经急迫了,我们应该先发制人。” 曲波《林海雪原》三:“剑波没等这位警长开口,便理直气壮的来个先发制人。” 张天民《创业》:“现在的情势是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既然是不得不发,我就要先发制人。”


偏正 发,发动。制,控制,制服。原指先下手,可以控制对方。后指先进攻,争取主动,打败对方。《汉书·项籍传》:“~,后发制于人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28回:“他还怕那通判同他理论,却去~。”△多用于方法方面。→先声夺人 先下手为强 ↔后发制人


解释先下手取得主动权,以制服对手。

出处汉书·项籍传》:“方今江西皆反秦,此亦天亡秦时也。先发制人,后发制于人。”

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陈胜、吴广等人在大泽乡起义。这年九月,会稽郡守殷通召唤项梁来商议大事,因为他一向认为项梁非常贤能。项梁说:“现在大江以西的地方都已经起来反秦,这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。如果先下手,就能取得主动权,从而制服对手,如果后下手就会被别人所制约。”殷通叹息着说:“听说先生祖上是楚国世家,大将之后,我们发动反秦大事就靠您了。”项梁说:“吴地有个奇人桓楚,逃亡在大泽之中,人们不知道他的住处,只有项羽知道。”随后项梁出去,吩咐项羽拿着剑在外面等候。安排好后,项梁进来,对殷通说:“希望您召见项羽,让他接受使命去召唤桓楚。”殷通同意后,项羽走了进来,项梁向他使了个眼色,说:“行动!”于是项羽拔剑砍下了殷通的头。殷通左右的随从非常惊慌,发生骚乱。项羽又一口气杀了百十个人,把满衙门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站起来。控制住局势后,项梁就召集自己熟悉的官吏,调集兵员,任命大将,展开了反秦的斗争。

例句

比赛一开始,我们就先发制人,夺得了主动权。


【词语先发制人】  成语:先发制人汉语词典:先发制人

猜你喜欢

  • 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尊俎而代之

    庖人:厨师。尸祝:古代主持祝祷的人。尊俎:盛酒载牲的器具。 厨师虽不下厨,主祭的人也不越位去代他来烹调。 意谓各人只办理自己分内的事。语出《庄子.逍遥游》:“庖人虽不治庖,尸祝不越尊俎而代之矣。”

  • 机动惊鸥

    源见“鸥鹭忘机”。谓怀机心俗念必与世不和。宋李昴英《水调歌头.题斗南楼和刘朔斋韵》词:“一笑人间世,机动早惊鸥。”

  • 逝者如斯

    源见“逝川”。谓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。晋陆机《顺东西门行》:“感朝露,悲人生,逝者如斯安得停?”主谓 时光像流水般不停地流去不再返回。语出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在川上曰:‘逝者如斯夫! 不舍昼夜。’”晋·

  • 三日耳聋

    宋.释道元《景德传灯录》六《怀让禅师》:“一日,师(百丈)谓众曰:‘佛法不是小事,老僧昔日被马大师一喝,直得三日耳聋眼黑。”后以此喻受震动之烈。宋.陆游《剑南诗稿》四十《戏用方外语示客》:“踞林一喝君

  • 覆盂之安

    汉.东方朔《答客难》:“天下震慑,诸侯宾服,连四海之外以为带,安于覆盂。”覆盂之安,即似覆置的盂那样安稳。后以“覆盂之安”喻指稳固、不可动摇。亦作“覆盂之固”。唐.张说《开元正历握乾符颂》:“四海有覆

  • 散金疏傅

    源见“疏傅散金”。指挥金招待亲朋故旧以娱晚年的疏广。唐刘禹锡《吴方之见示独酌小醉》诗:“散金疏傅寻常乐,枕曲刘生取次歌。”

  • 刘阮风流

    同“刘阮天台”。宋赵以夫《双瑞莲》词:“缥缈漾影摇香,想刘 阮风流,双仙殊丽。”

  • 梦草池塘

    源见“梦惠连”。形容春意盎然。宋赵长卿《醉蓬莱.春半》词:“是平分春色,梦草池塘,暖风帘幕。”

  • 一鸣

    同“一鸣惊人”。唐刘禹锡《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》诗:“一鸣从此始,相望青云端。”

  • 疑鵷雏

    源见“鸱得腐鼠”。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猜忌贤能。唐刘禹锡《飞鸢操》诗:“腾音砺吻相喧呼,仰天大吓疑鵷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