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依样画葫芦

依样画葫芦

宋.魏泰《东轩笔录》卷一:“谷自以久次旧人,意希大用。建隆(宋太祖年号)以后为宰相者,往往不由文翰,而闻望皆出谷下。谷不能平,乃俾其党与,因事荐引,以为久在词禁,宣力实多,亦以微伺上旨。太祖笑曰:‘颇闻翰林草制,皆检前人旧本,改换词语,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。何宣力(致力,用力)之有?’谷闻之,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:‘官职须由生处有,才能不管用时无。堪笑翰林陶学士,年年依样画葫芦。’太祖亦薄其怨望,遂决意不用矣。”(见《稗海》第三函)

此事又见宋.孔平仲《孔氏谈苑》卷四,宋释文莹《续湘山野录》,内容大略同。

陶谷以自己是翰林苑老臣,希望得到提拔。但宋太祖认为,翰苑之人,没有创新,只是模仿照搬,故不用。

后常用以比喻照式模仿,毫无创新的作法。

清.黄宗羲《明儒学案.发凡》:“学问之道,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,凡倚门傍户,依样葫芦者,非流俗之士,则经生之案也。”


见“照葫芦画瓢”。宋·魏泰《东轩笔录》卷1:“谷不能平,乃俾其党与,因事荐引,以为久在词禁,宣力实多,亦以微伺上旨。太祖笑曰:颇闻翰林草制,皆捡前人旧本,改换词语,此乃俗所谓~耳,何宣力之有?谷闻之,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,曰:官职须由生处有,才能不管用时无,堪笑翰林陶学士,年年~。”


【典源】 宋·魏泰《东轩笔录》 卷一:“ (陶榖) 以为久在词禁,宣力实多,亦以微伺上旨。太祖笑曰:‘颇闻翰林草制,皆检前人旧本,改换词语,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,何宣力之有?’穀闻之,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:‘官职须由生处有,才能不管用时无。堪笑翰林陶学士,年年依样画葫芦。’太祖益薄其怨望,遂决意不用矣。”宋·孔平仲《孔氏谈苑》卷四、宋·文莹《续湘山野录》等亦载,文有不同。

【今译】 宋代陶穀学识渊博,文章出众,为翰林院学士。他因自己才高位低而不满,使亲旧朋党在宋太祖面前进言,称其久居词林,出力很多。太祖听后一笑,说:“听说翰林学士们写文章,都是抄袭前人旧本,不过改换词语而已,这正如俗语所说: 照着葫芦的样子画葫芦、有何费力之处?”陶穀闻后,题诗在玉堂墙上,发泄自己的怨艾。宋太祖更加不悦,一直没有重用他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模仿照搬,套用前例,毫无创新。

【典形】 胡卢弃旧样、依样胡卢、依样画葫芦。

【示例】

〔胡卢弃旧样〕 清·黄遵宪《番客篇》:“长袖善新舞,胡卢弃旧样。”

〔依样胡卢〕 金·元好问《三士醉乐图》:“依样胡卢画不成,三家儿女日交兵。”

〔依样画葫芦〕 明 · 汤显祖《紫钗记》:“你献了呵三杯和万事,降唐呵也依样画葫芦。”


【词语依样画葫芦】  成语:依样画葫芦汉语词典:依样画葫芦

猜你喜欢

  • 九死一生

    形容处于生死关头,情况十分危急。战国楚屈原《离骚》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”后又以“九死一生”喻指历尽艰险,死里逃生。元末明初施耐庵《水浒》第九十三回:“我本郓城小吏,身犯大罪,蒙众兄弟于

  • 不二名

    源见“韩康卖药”。指韩康,因其卖药不二价。明高启《咏隐逸.韩康》:“如何不二名,乃为女子知。”

  • 雪肌肤

    源见“姑射”。形容仙女白皙的肌肤。宋苏轼《玉盘盂》诗之一:“从此定知年谷熟,姑山亲见雪肌肤。”

  • 物盛则衰

    任何事物过于兴盛就必然会走向衰退,即是事物发展到极度时,就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意思。《战国策.秦策》:“物盛则衰,矢之常数也。进退盈缩变化,圣人之常道也。”主谓 事物发展到兴盛的时候,就会开始衰败。《史

  • 轑釜

    《史记.楚元王世家》:“楚元王刘交者,高祖之同母少弟也,字游。高祖兄弟四人,长兄伯,伯蚤卒。始高祖微时,尝辟事,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。嫂厌叔,叔与客来,嫂详为羹尽,栎釜,宾客以故去。已而视釜中尚有羹,高

  • 花鸟使

    唐.元稹《元氏长庆集》二四《上阳白发人》:“天宝年中花鸟使,撩花狎鸟含春思。满怀墨诏求嫔御,走上高楼半酣醉。”唐玄宗时,每岁都要派遣使臣到全国各地挑选美女,以充后宫。被派出的使臣称为花鸟使。宋.刘克庄

  • 晒裈

    同“晒犊鼻”。清王夫之《读甘蔗生遣兴诗》:“俗客晒裈聊尔尔,比邱休夏自如如。”

  • 碧纱笼

    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.起自寒苦》:“王播少孤贫,尝客扬州 惠昭寺 木兰院,随僧斋餐。诸僧厌怠,播至,已饭矣。后二纪,播自重位出镇是邦,因访旧游,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。播继以二绝句曰:‘……上堂已了各西东

  • 邻人笛

    同“邻笛”。明陈子龙《初秋出城南吊迩机之表随游陆氏园亭春初予辈读书处也感赋》之二:“悲嵇乍听邻人笛,悼惠重过傲吏园。”【词语邻人笛】   汉语大词典:邻人笛

  • 居士屩

    唐刘肃《大唐新语.隐逸》:“朱桃椎,蜀人也。淡泊无为,隐居不仕,披裘带索,沉浮人间。窦范为益州,闻而召之,遗以衣服,逼为乡正。桃椎不言而退,逃入山中,夏则裸形,冬则树皮自覆。凡所赠遗,一无所受。每织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