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东涂西抹

东涂西抹

五代.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三:“薛监(逢),晚年厄于宦途,尝策羸赴朝,值新进士榜下,缀行而出。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,见逢行李萧条,前导曰:‘回避新郎君!’逢冁(音chǎn,笑的样子)然,即遣一介语之曰:‘报道莫贫相!阿婆三五少年时,也曾东涂西抹来。’”

唐薛逢晚年失意,曾骑瘦马赴朝,值新进士列队而出,前导责薛逢让路,薛说当初我年少时,也曾“东涂西抹”来,言外之意是说胡乱写两篇文章,得一点功名,有什么了不起呢!此语本以妇女装饰为喻,后用为对自己写作的谦词。

宋.陆游《剑南诗稿》卷一《和陈鲁山十诗以孟夏草木长遶屋树扶疏为韵》诗之九:“窭儒可怜生,西抹复东涂。”


并列 本指妇女涂脂抹粉。后常用作提笔作文或书画的谦辞。胡山源《散花寺》:“只有~,才觉得适合,因为这是不必应付人的,可以藏拙,可以心境坦然,不用紧张。”也比喻做事无规划、无定准。梁启超《新民说》2节:“非尔者,虽则今日变一法,明日易一人,~,学步效颦,吾未见其能济也。”现还形容书法不好的人到处写字。△用于妇女化妆或书画方面的谦辞。也作“东抹西涂”。


【典源】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》卷三:“薛监 (逢) 晚年厄于宦途,尝策羸(lei) 赴朝,值新进士榜下,缀行而出。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,见逢行李萧条,前导曰:‘回避新郎君!’逢冁然,即遣一介语之曰:‘报道莫贫相! 阿婆三五少年时,也曾东涂西抹来。’”

【今译】 唐代薛逢在朝中任秘书监,晚年失意。他曾骑瘦马上朝,正值新进士鱼贯而出。前导的人见薛逢的随从很少,便喝斥说:“回避新进士!”薛逢不禁失笑,遣一仆人上前说:“不必如此高声大气的,老婆婆年少时也曾涂脂抹粉过呢。”意为自己年轻时也曾为进士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少年得意的时光; 或用以谦称自己写诗著文。

【典形】 阿婆三五、东抹西涂、东涂西抹、老婆三五、三五阿婆、三五少年日、西抹东涂、谁知前进士。

【示例】

〔阿婆三五〕 宋·张孝祥《浣溪沙·再用韵》:“缓携纶旨凤池东,阿婆三五笑春风。”

〔东抹西涂〕 金·元好问《论诗》之十五:“世间东抹西涂手,枉著书生待鲁连。”

〔东涂西抹〕 金·元好问《自题写真》:“东涂西抹窃时名,一线微官误半生。”

〔老婆三五〕 宋·苏轼《南歌子》:“却愁弥勒下生迟,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。”

〔三五阿婆〕 清·王夫之 《落花诨体》之十:“三五阿婆曾莽撞,八千泪眼尽寒穷。”

〔三五少年日〕 宋·黄庭坚《戏答王定国》:“非复三五少年日,把酒偿春颊生红。”

〔西抹东涂〕 宋·陆游《和陈鲁山》之九:“窭儒可怜生,西抹复东涂。”


【词语东涂西抹】  成语:东涂西抹汉语词典:东涂西抹

猜你喜欢

  • 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

    见〔天子之怒,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〕。其他 形容死伤惨重。《战国策,魏策四》:“天子之怒,~。”△多用于战争方面。也简作“伏尸流血”。【词语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】  成语:伏尸百万,流血千里汉语大词典:伏

  • 宓子贱弹鸣琴

    《吕氏春秋.察贤》:“宓子贱治单父,弹鸣琴,身不下堂,而单父治。巫马期以星出、以星入,日夜不居,以身亲之,而单父亦治。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,宓子曰:‘我之谓任人,子之谓任力。任力者故劳,任人者故逸。’”

  • 泰阿

    源见“欧冶剑”。指宝剑。《汉书.梅福传》:“至秦则不然,张诽谤之罔,以为汉驱除,倒持泰阿,授楚以柄。”【词语泰阿】   汉语大词典:泰阿

  • 图书拥百城

    源见“坐拥百城”。谓藏书之富,嗜书之深。清徐石麒《一枝花.自题坦庵》套曲:“图书拥百城,花竹开三径。衣冠羞济楚,杖履怕经营。”

  • 陆绩怀

    同“陆绩怀橘”。五代齐己《谢橘洲人寄橘》诗:“洪崖遣后名何远,陆绩怀来事更长。”

  • 移情

    变易人的情志。旧题唐代吴兢《乐府古题要解.水仙操》:“伯牙学鼓琴于成连先生,三年不成;至于精神寂寞,情志专一,尚未能也。成连云:‘吾师子春,今在东海中,能移人情。’乃与伯牙俱往,至蓬莱山,留宿伯牙曰:

  • 片羽

    源见“吉光片羽”。传说中神马吉光的小片毛。喻指残存的少量珍品。《史通.古今正史》“十六国春秋”清浦起龙通释:“世徒以国史为正,然频书幸留片羽,孝标亦在唐前,讵不足当互证之资耶?”【词语片羽】   汉语

  • 老龟煮不烂,移祸于枯桑

    同“老龟祸枯桑”。《古今小说.沈小官一鸟害七命》:“将画眉给还沈昱,又给了批回,放回原籍,将李吉押发市曹斩首。正是:老龟煮不烂,移祸于枯桑。”【词语老龟煮不烂,移祸于枯桑】  成语:老龟煮不烂,移祸于

  • 云间鸡犬

    同“云中鸡犬”。金元好问《独峰杨氏幽居》诗:“世外衣冠存大朴,云间鸡犬亦长生。”

  • 俟河之清

    《左传.襄公八军》:“《周诗》有之曰:‘俟河之清,人寿几何?’”《周诗》之意为:欲待黄河水清,那将要多少时间?后用作为事情无望或难以实现的典故。叶圣陶《桥上》:“真所谓‘俟河之清’呢!”述宾 俟,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