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三不知

三不知

左传.哀公二十七年》:“晋荀瑶(即智襄子)帅师伐郑,次(军队次宿)于桐丘(今河南扶沟县西二十里)。郑驷弘请救于齐……中行文子(即荀寅,又称荀文子,此时正在齐国)告成子(即陈成子,名恒)曰:‘有自晋师告寅者,将为轻车千乘以压齐师之门,则可尽也(可尽歼齐军)。’成子曰:‘寡君命恒曰:“无及(攻击,打击)寡,无畏众”。虽过千乘,敢辟(同避)之乎?将以子之命告寡君。’文子曰:‘吾乃今知所以亡(文子自恨不知敌情)。君子之谋也,始、衷(同中)、终皆举(谋虑)之,而后入焉(入,指入言于上)。今我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难乎!’”

荀文子认为,谋划一件事情,应当对于事情的全面情况有所了解,考虑到始、中、终三变,然后才能提出建议,付诸实行。如果对事情的原尾并不了解,就不能无知妄说,轻率地去提出自己的意见。从晋军中听到的消息并不全面,因此不同意报告齐王。

后以“一问三不知”用为俗语,泛指本无所知或故作不知。《红楼梦》第五十五回:“不干己事不张口,一问摇头三不知。”在小说或戏曲中,有时“三不知”作“突然”解。《醒世姻缘》二五:“正好好的,三不知又变坏了。”


一问 “三不知”,通常人们理解为什么都不知,这也不知、那也不知。意思虽然不错,但于原意不确。为什么不说一问 “七不知”或 “八不知”呢? 为什么单单说 “三不知”呢?

左传·哀公二十七年》记载荀文子的话说: “君子之谋也,始、衷 ( 中) 、终皆举之,而后入焉。今我三不知而入之,不亦难乎?”原来,晋国的将军荀瑶准备率军攻伐郑国,朝廷上下有的赞同,有的反对,使得荀瑶一时拿不定主意。谋士荀文子说了上述那番话,认为战事的开始阶段、中间过程、最终结果等情况都不清楚,怎么能进行呢? 荀瑶将军听了此番议论后,便放弃了攻打的计划。

因此,“三不知”指的是事情的 “始、中、终”三个阶段都不了解,而后则泛指事事不知之意。

有的地区口语中的 “三不知”,则是有时、偶尔等义,这就属于方言、俗语的问题了。


【词语三不知】  成语:三不知汉语词典:三不知

猜你喜欢

  • 扫鬼方

    《周易.既济》:“九三,高宗伐鬼方,三年克之。”鬼方,是殷商时北方部族所建立的国家。扫鬼方,是指殷高宗武丁伐鬼方的战争。唐.李白《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》诗:“遥知百战胜,定扫鬼方还。”唐.鲍溶《苦哉

  • 煮豆燃箕

    煮豆时用豆茎作燃料,比喻骨肉相残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文学》:“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,不成者行大法。应声便为诗曰:‘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为汁。其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’帝

  • 诲人不倦

    见〔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〕。述补 教诲人家从不厌倦。语出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’”朱自清《教育家夏丐尊先生》:“夏先生才真是一位~的教育家。”△褒义。用于赞

  • 尊师贵道

    见“尊师重道”。《资治通鉴》卷47:“臣闻明王圣主莫不~。”【词语尊师贵道】  成语:尊师贵道汉语大词典:尊师贵道

  • 一县繁花

    同“河阳一县花”。唐方干《同萧山陈明府县楼登望》诗:“一县繁花香送雨,五株垂柳绿牵风。”

  • 何逊恨

    源见“何郎灯暗”。指夜雨所添的愁绪。唐吴融《府试雨夜帝里闻猿声》诗:“雨滴秦中夜,猿闻峡外声。已吟何逊恨,还赋屈平情。”

  • 嶰管

    同“嶰竹”。宋柳永《迎新春》词:“嶰管变青律,帝里阳和新布。”清褚人获《坚瓠首集.十二事诗》:“极醉巫山侧,连吟嶰管清。”【词语嶰管】   汉语大词典:嶰管

  • 大白

    源见“浮以大白”。谓大酒杯。宋司马光《惜别赠宋复古张景淳》诗:“须穷今日欢,快意浮大白。”宋张元幹《贺新郎.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》词:“举大白,听《金缕》。”【词语大白】   汉语大词典:大白

  • 亡弓楚泽

    源见“楚弓楚得”。谓虽有所失而利不外溢。唐李白《为赵宣城与杨右相书》:“收遗簪于少原,念亡弓于楚泽。”

  • 泣珠

    晋.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九:“南海外有鲛人,水居如鱼,不废织绩,其眼能泣珠。从水出,寓人家,积日卖绢。将去,从主人索一器,泣而成珠满盘,以与主人。”旧本题东汉.郭宪《洞冥记》卷二也记载说:味勒国在日南,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