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败涂地

一败涂地

指刘邦在家乡对起义之民众说:如果选择领导将官不当,就会一旦失败,肝脑涂地,不好挽救。后以此典比喻失败惨重,不可收拾。刘邦(前256——前195年),字季,沛(今江苏沛县)人。早年曾任泗水亭(今江苏沛县东)长(管治安警卫之小官)。一次,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壮丁去为秦始皇修骊山(今陕西临潼县东南)陵墓。途中许多壮丁逃跑,刘邦考虑人跑了,自己不好交差,不如把大家都释放,自己也逃跑。有些不愿跑的就随刘邦逃到山中躲藏起来。秦二世元年(前209年),陈胜、吴广在大泽乡(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)起义,许多郡、县人民奋起反抗秦朝统治。沛县县令也想起兵,派樊哙去芒、砀(今安徽砀山县东南)山中请刘邦回来同时起义。但当刘邦带着队伍回来时,县令又怕刘邦人多势众,不让进城。刘邦便写了一封信用箭射进城去,号召城内民众杀死县令,共同起义。城内民众杀死县令,欢迎刘邦进城,并请他当县令。刘邦说:“天下当今大乱,各地诸侯纷纷起事,如果选择领导将官不当,就会一旦失败,肝脑涂地,不可挽救。我不是爱惜自己的性命,而是担心能力薄弱,不能保全父老兄弟。这可是件大事,希望大家再推选能够胜任的人。”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《高祖本纪》350页:“刘季曰:‘天下方扰,诸侯并起,今置将不善,一败涂地。吾非敢自爱,恐能薄,不能完父兄子弟。此大事,愿更相推择可者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欧阳修、宋祁《新唐书·永安王孝基传》:“夏城坚,攻之引日,宋金刚在近,内拒外疆,一败涂地。” 宋·苏洵《管仲论》:“威公之薨也。‘一败涂地’。” 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》卷10:“郡民老幼皆号泣曰:‘杀我总督官,我尚何为生。’壮者助中军殊死战,台军一败涂地,屠其二营。”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74回:“这可是古人说的,‘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’,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,才能‘一败涂地’呢。”


述补 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。形容彻底失败,不可收拾。语出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刘季曰:‘天下方扰,诸侯并起,今置将不善,壹败涂地。吾非敢自爱,恐能薄,不能完父兄子弟。此大事,愿更相推择可者。’”杜鹏程《保卫延安》:“他们倒霉起来,就会一败涂地,不可收拾的。”△贬义。常用于形容军事或体育竞赛或家道败得惨重,无能复起。→一蹶不振 一败如水 落花流水 屁滚尿流 ↔大获全胜 旗开得胜 一帆风顺。也作“壹败涂地”。


解释一旦失败,将会肝脑涂地。形容彻底失败,不可收拾。

出处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天下方扰,诸侯并起,今置将不善,一败涂地。”

汉高祖刘邦在秦朝末年是个小小的亭长,掌管方圆十里的治安。一次,他替县里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服役,不少民夫在半路上逃跑了。刘邦估计,等到达骊山,民夫可能全都会跑光,那时自己也脱不了干系。于是有一天在停下来休息的时候,趁夜把押送的民夫全都给放了。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不愿走,就跟着刘邦一块儿逃难。由于刘邦斩杀了白蛇,头顶又常常出现天子的云气,所以几年中,前来归附的人不断增多。

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,陈胜起义后,刘邦也回到沛县,发动那里的人们杀掉原来的县令,响应陈胜。沛县父老想请刘邦担任县令,刘邦说:“当今天下大乱,诸侯群起,如果首领选得不当,就会一败涂地。我并不是过于爱惜自己的性命,只是担心自己能力不够,不能保全父老兄弟。选举首领是件大事,希望你们重新选择能够胜任的人。”但是萧何等人都担心万一大事不成,以后会被秦朝官府诛灭家族,因此都尽力辞让,仍然推举刘邦。父老们也都认为没有比刘邦更合适的人选。刘邦辞让不过,就担任了首领,从此有了一个新的名号“沛公”。

例句

搞阴谋诡计的人,靠整人发家的人,可能得意于一时,但最终都将一败涂地。


【词语一败涂地】  成语:一败涂地汉语词典:一败涂地

猜你喜欢

  • 鹏抟九霄

    同“鹏抟万里”。清戴名世《〈天籁集〉序》:“至于仁甫诗馀之隽妙,则当元时已有称为鹏抟九霄。”【词语鹏抟九霄】  成语:鹏抟九霄

  • 乘鸾侣

    源见“乘鸾”。喻指佳偶。清方文《赠吴薗次》诗:“何须更觅乘鸾侣,花下吹箫本自仙。”

  • 梦肠

    汉.扬雄《甘泉赋》题注引桓谭《新论》:“雄作甘泉赋一首,始成,梦肠出,收而内之,明日遂卒。”内,收进。这是一个传说故事,后因以“梦肠”形容写作构思之苦。梁元帝(萧绎)《金楼子.立言》:“扬雄作赋,有梦

  • 活剥生吞

    同“生吞活剥”。清王士禛《五代诗话.江为》:“‘竹影横斜水清浅,桂香浮动月黄昏’,非江为诗乎?林君复(林和靖)易‘疏’、‘暗’二字,竟成千古名句。所云一字之师,与活剥生吞者有别也。”并列 喻痕迹明显地

  • 门挂弧

    同“门前弧矢”。宋张耒《病臂比已平独挽弓无力客言君为史官何事挽弓戏作此诗》:“但惭未使杯安肘,犹负当年门挂弧。”

  • 齐王舍牛

    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“(齐宣)王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,王见之,曰:‘牛何之(往)?’对曰:‘将以衅钟(宰杀祭钟)。’王曰:‘舍之!吾不忍其觳觫(hú sù,因恐惧而发抖),若无罪而就死地。’对曰

  • 陶潜归去来

    同“陶令归去来”。唐高適《封丘作》诗:“乃知梅福徒为尔,转忆陶潜归去来。”

  • 易水离歌

    同“易水歌”。元刘秉《清风十韵》:“易水离歌阕,齐纨怨思新。”

  • 方策

    方是木板,策是竹简。古代于木板竹简上刻字记事,因此泛称古代典籍为方策。《礼记.中庸》:“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”郑玄注:“方,版也;策,简也。”亦作“方册”。宋代程大昌《演繁露》卷七:“方册云者,书之于

  • 当筵吹帽

    源见“孟嘉落帽”。咏名士风流洒脱。唐元稹《游三寺回呈上府主严司空》诗:“举板支颐对山色,当筵吹帽落台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