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箭下聊城

一箭下聊城

聊(liào辽)城:今山东聊城县西北。此典指齐国高士鲁仲连箭射一封信进聊城,分析利害,使燕将读后自杀。齐将田单方能收复聊城。后以此典比喻谋略高妙,以智克敌;也比喻不图名爵,隐居避世。鲁仲连,战国时齐国人。善于计谋划策,常周游各国,排难解纷。秦国军队围困赵国都城邯郸(今河北邯郸),鲁仲连曾以利害进说赵、魏大臣,劝阻尊秦昭王为帝。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军队占领的聊城时,鲁仲连写信用箭射入聊域,劝说燕将撤守。战国时,燕国将军率兵攻占聊城。聊城人向燕国王说那个燕国将军的坏话,燕国将军怕被杀害,就据守聊城,不敢回燕国去。齐国将军田单攻打聊城,打了一年多,士兵伤亡很大,聊城还是攻不下来。齐国高士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,系在箭上射进城去,送给燕国将军,燕国将军看到鲁仲连的信,哭泣了三天,犹豫不能自作抉择。要是回燕国,已经产生了嫌隙,害怕被杀;要是降齐国,自己曾杀死、虏掠过许多齐国人,担心投降后受侮辱。无可奈何地长声叹息说:“与其让人杀我,不如我自杀。”于是就自杀。当时聊城大乱,田单进兵血洗聊城。回来向齐王谈起鲁仲连箭射信劝燕将之功劳,准备封鲁仲连爵位。但鲁仲连却逃到海边隐居起来,他说:“我与其富贵而屈身事奉人,宁肯贫贱反可以轻视流俗放任自己而自由自在啊。”此典又作“箭下聊城”、“聊城解纷”、“鲁连箭”、“一箭书”、“鲁连书”、“仲连逃海上”、“飞书鲁连”、“下燕城”、“鲁连归海上”、“聊城一封书”、“一笴”、“鲁连乘舟”、“海见鲁连心”、“一矢”、“射书才”、“下聊城”、“射聊城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83《鲁仲连邹阳列传》2465、2469页:“燕(yān烟,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分封之诸侯国,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西部,建都蓟〔jì计,今北京市西南〕,战国七雄之一)将攻下聊城,聊城人或谗之燕,燕将惧诛,因保守聊城,不敢归。齐田单(齐国宗室,曾用“火牛阵”破燕军,收复齐失地七十多城,封安平君)攻聊城岁余,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。鲁连乃为书,约(绑扎)之矢以射城中,遗燕将,”“燕将见鲁连书,泣三日,犹豫不能自决。欲归燕,已有隙(xì系,隔阂),恐诛;欲降齐,所杀虏于齐甚众,恐已降而后见辱。喟然叹曰:‘与人刃我,宁自刃。’乃自杀。聊城乱,田单遂屠聊城。归而言鲁连,欲爵之。鲁连逃隐海上,曰:‘吾与富贵而诎(qū屈,通“屈”)于人,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》:“赵失东渔,胡亡南牧,箭下聊城,泥封函谷。” 庾信《周柱国尔绵永神道碑》:“孝有三德,忠惟一君,马陵释患,聊城解纷。” 唐·李白《送屈突司马》:“君草陈琳檄,我书鲁连箭。” 李白《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》:“我以一箭书,能取聊城功。” 唐·钱起《岁初归旧山》:“星飞庞统骥,箭发鲁连书。” 唐·刘长卿《送卢侍御赴河北》:“莫学仲连逃海上,田单空愧取聊城。” 唐·张继《酬李书记校书越城》:“投阁嗤扬子,飞书代鲁连。” 唐·白居易《答箭镞》:“不然学仲连,一发下燕城。” 唐·杨巨源《赠张将军》:“知爱鲁连归海上,肯令王翦在频阳。” 宋·陈师道《送杜侍御陕西转运》:“汉虏相当庸可尽,聊城正用一封书。” 陈师道《送鄜州关司法》:“平世功名须少壮,看君一箭下聊城。” 宋·陆游《万里桥江上习射》:“丈夫未死难能料,一笴他年下百城。” 元·马致远《行香子》:“爱煞当年,鲁连乘舟。那个如今,陶潜种柳。” 明·杜浚《焦山》:“江分神禹迹,海见鲁连心。” 明·夏完淳《细林夜哭》:“潇洒秦庭泪已挥,仿佛聊城矢更飞。” 清·顾炎武《哭归高士》之四:“平生慕鲁连,一矢解世纷。” 清·杨潮观《鲁仲连单鞭蹈海》:“俺展不出聊城下射书才,枉说我纷能解,难能排。” 清·文廷式《翠楼吟·岁暮江湖》:“一苛,能下聊城;算不如呵手,试拈梅朵。” 清·王摅《甲申五月朔孙秀才祭长思二陵》:“师潜援雎水,箭直射聊城。”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鲁仲连列传》:“燕将攻下聊城,聊城人或谗之燕,燕将惧诛,因保守聊城,不敢归。齐田单攻聊城岁余,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。鲁连乃为书,约之矢以射城中,遗 (wei) 燕将。书曰:‘……。’燕将见鲁连书,泣三日,犹豫不能自决。欲归燕,已有隙,恐诛; 欲降齐,所杀虏于齐甚众,恐已降而后见辱。喟然叹曰:‘与人刃我,宁自刃。’乃自杀。聊城乱,田单遂屠聊城。归而言鲁连,欲爵之。鲁连逃隐于海上,曰:‘吾与富贵而诎于人,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。’”

【今译】 战国时燕国将领率兵攻下齐国聊城,聊城人派人去燕国散布流言,燕将害怕回国被诛,因而死守聊城,不敢归国。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,士兵死伤很多也攻不下来。齐国高士鲁仲连写了一封信,绑在箭上射入城中,给燕将。信上向燕将说明利害。燕将读完鲁仲连信,哭了三日,犹豫而决定不下来。想回燕,因已有谗言,怕被杀; 想降齐,所杀齐士兵又甚多,恐怕投降后被辱。长叹道:“与其人杀我,不如自杀。”于是自尽。聊城大乱,田单攻下聊城。胜后想封鲁仲连官爵。鲁仲连逃避隐居海上,说:“我与其富贵而屈节于人,不如贫贱而自由自在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谋略高妙,以智克敌; 也用以指不图名爵,隐居避世。

【典形】 飞书鲁连、海见鲁连心、箭下聊城、聊城解纷、聊城矢、聊城一封书、鲁连乘舟、鲁连归海上、鲁连箭、鲁连书、射聊城、射书才、下聊城、下燕城、一笴、一箭书、一箭下聊城、一矢、仲连逃海上、聊城飞一箭、燕将书、箭镞无书、聊城笴、聊城功、破聊城、鲁连归、沧海难追。

【示例】

〔飞书鲁连〕 唐·张继《酬李书记校书越城》:“投阁嗤扬子,飞书代鲁连。”

〔海见鲁连心〕 明·杜濬《焦山》:“江分神禹迹,海见鲁连心。”

〔箭下聊城〕 北周·庾信《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》:“赵失东渔,胡亡南牧,箭下聊城,泥封函谷。”

〔聊城解纷〕 北周、庾信《周柱国尔绵永神道碑》:“孝有三德,忠惟一君,马陵释患,聊城解纷。”

〔聊城矢〕 明·夏完淳《细林夜哭》:“潇洒秦庭泪已挥,仿佛聊城矢更飞。”

〔聊城一封书〕 宋·陈师道《送杜侍御陕西转运》:“汉虏相当庸可尽,聊城正用一封书。”

〔鲁连乘舟〕 元·马致远《行香子》:“爱煞当年,鲁连乘舟。那个如今,陶潜种柳。”

〔鲁连归海上〕 唐·杨巨源《赠张将军》:“知爱鲁连归海上,肯令王翦在频阳。”

〔鲁连箭〕 唐·李白《送屈突司马》:“君草陈琳檄,我书鲁连箭。”

〔鲁连书〕 唐·钱起 《岁初归旧山》:“星飞庞统骥,箭发鲁连书。”

〔射聊城〕 清·王摅《甲申五月朔孙秀才祭长思二陵》:“师潜援睢水,箭直射聊城。”

〔射书才〕 清·杨潮观《鲁仲连单鞭蹈海》:“俺展不出聊城下射书才,枉说我纷能解,难能排。”

〔下聊城〕 清·文廷式《翠楼吟·岁暮江湖》:“一笴,能下聊城; 算不如呵手,试拈梅朵。”

〔下燕城〕 唐·白居易《答箭镞》:“不然学仲连,一发下燕城。”

〔一笴〕 宋·陆游《万里桥江上习射》:“丈夫未死难能料,一笴他年下百城。”

〔一箭书〕 唐·李白《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》:“我以一箭书,能取聊城功。”

〔一箭下聊城〕 宋·陈师道《送鄜州关司法》:“平世功名须少壮,看君一箭下聊城。”

〔一矢〕 清·顾炎武《哭归高士》之四:“平生慕鲁连,一矢解世纷。”

〔仲连逃海上〕 唐·刘长卿《送卢侍御赵河北》:“莫学仲连逃海上,田单空愧取聊城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蕉底梦

    同“蕉鹿梦”。明李东阳《江上弈棋与宝庆》诗:“蕉底梦回风雨散,橘中人老岁年空。”

  • 我见犹怜

    《世说新语.贤媛》:“桓宣武(桓温)平蜀,以李势妹为妾,甚有宠,常著斋后。主(据《续晋阳秋》说,温娶明帝女南康公主为妻)始不知。既闻,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,正值李梳头,发委藉地,肤色玉曜,不为动容,徐曰

  • 睢水英雄

    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:“汉卒皆南走山,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。汉军却,为楚所挤,多杀,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,睢水为之不流。”秦末,楚汉争夺天下,战斗十分激烈,楚军攻克彭城,乘胜追击汉军到瀔水和泗水,再追

  • 谢雪清才

    源见“咏絮”。称扬女子工于吟咏的才情。唐陆龟蒙《重忆白菊》诗:“何惭谢雪清才咏,不羡刘梅贵主妆。”

  • 朱衣点头

    明.陈耀文《天中记》卷三十八引《侯鲭录》曰:“欧阳公(宋欧阳修)知贡举(主持贡院举试)日,每阅卷,座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,然后其文入格(即凡是朱衣人点头的,都是合格的文章)。始疑侍吏,及回视之,一无

  • 啼猿之术

    源见“虚引怯猿”。指高超的箭术。唐王维《故右豹韬卫长史任君神道碑》:“文含四始,雕虫之技附庸;武有七德,啼猿之术除外。”

  • 弊绝清风

    宋.周敦颐《拙赋》:“天下拙,刑政彻,上安下顺,风清弊绝。”指贪污舞弊等各种弊端绝迹,社会风气良好。清.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六十三回:“单立出这些名目来,自以为弊绝风清,中间却不知受了多少蒙

  • 炊粱跨卫

    清.钮琇《觚腾.蒋山佣》:“(顾炎武)常言:‘生平最憎者舟舆,而炊粱跨卫,乃此身安处也。”“炊粱”:用高粱做饭。“卫”:驴的别称。顾炎武生活俭朴,常以高粱米饭为食,外出则以骑驴代步。后用“炊粱跨卫”为

  • 杞人

    源见“杞人忧天”。指无端忧虑的人。清赵翼《静观》诗之三:“思穷忽大笑,此忧真杞人。”【词语杞人】   汉语大词典:杞人

  • 钓位

    源见“渭滨垂钓”。谓谋取官位。明张鼎思《琅邪代醉编》卷二六:“昔太公钓于渭水之溪,而李白以为钓位。”【词语钓位】   汉语大词典:钓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