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一日三秋

一日三秋

最初喻别离后思念恋人之情,后则泛指对亲人或朋友思念的殷切,古代民歌说,那个采蒿的姑娘啊!一天没见到她,却好象挨过三秋啦。

【出典】:

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:“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。”

【例句】:

南朝·梁·何逊《为衡山侯与妇书》:“路迩人遐,音尘寂绝,一日三秋,不足为喻。” 鲁迅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》:“只是比较的慢,使我们性急的人,有一日三秋之感罢了。”


主谓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。语本《诗·王风·采葛》:“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。”《红楼梦》82回:“好容易熬了一天。真真古人说~,这话再不错的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思念方面。→一日三岁 朝思暮想 ↔无动于衷。 也作“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”。


解释形容对人思念心切。

出处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:“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。”

诗经》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,其中收录了东周洛邑一带的十首民歌,即为《王风》。《王风》中有一篇《采葛》,描写对爱人的思念,情感真挚而激烈。这首诗写道:

那个采葛的人儿啊,是我思慕的对象。

一天见不到,就像已过了三个月。

那个采蒿的人儿啊,是我思慕的对象。

一天见不到,就像已过了九个月。

那个采艾的人儿啊,是我思慕的对象。

一天见不到,就像已过了整三年。

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朝夕相守,耳鬓相磨,即使短暂的分别,也会觉得漫长难耐、度日如年。《采葛》准确地捕捉住了这种普通而又普遍的情感,采用反复吟诵的方法,生动形象地将它展现了出来。三段诗歌,从“三个月”到“三年”,思念的感情一层深过一层,而反复的吟咏,也足以引起听众的共鸣。

近义度日如年

反义光阴似箭

例句

小王刚刚出差一天,已经按捺不住对女友的思念,对他们来说,真是“一日三秋”啊!


【词语一日三秋】  成语:一日三秋汉语词典:一日三秋

猜你喜欢

  • 辽豕

    同“辽东豕”。唐许敬宗《谢敕书表》:“忽预闻《韶》,方深《击壤》之慰;词均郑璞,匪无辽豕之惭。”【词语辽豕】   汉语大词典:辽豕

  • 探赜索隐

    《易.系辞上》:“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……莫大乎蓍龟。”赜( ㄗㄜˊ zé 责):幽深莫测。隐:隐秘难见。古人相信卜筮,认为能帮助探索幽深隐秘的道理。后泛指探究深奥的义理或搜索隐秘的事迹。见“探赜索

  • 文君新寡

    司马迁《史记.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,好音,故相如缪以令相重,而以琴心挑之。”卓文君看上了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,便私奔之,二人结为伉俪。后人便以“文君新寡”意指年轻女子丧夫寡居。明.张

  • 疑则勿任,任则勿疑

    见“疑则勿用,用则勿疑”。《金史·陈起传》:“~;谋之欲众,断之欲独。”

  • 御侮

    抵御外侮。《诗.大雅.绵》:“予曰有御侮。”又《小雅.常棣》:“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务。”阋( ㄒㄧˋ xì 隙):争吵。务:通“侮”。《左传.僖公二十四年》引作“外御其侮”。【词语御侮】   汉语

  • 跗萼

    《诗经.小雅.常棣》:“常棣之华,鄂不韡韡。凡今之人,莫如兄弟。”鄂,为萼的借字。不,通柑、跗,萼的底部花房。此为咏兄弟情谊之句,后因以“跗萼”为咏兄弟关系亲密的典故。《北齐书.赵郡王琛传》:“(史臣

  • 臣饥似朔

    同“臣朔苦饥”。清曹贞吉《百字令.朱锡鬯过访不值怅然有寄》词:“日跳如丸,臣饥似朔,那得名心热?”【词语臣饥似朔】   汉语大词典:臣饥似朔

  • 美疢药石

    《左传.襄公二三年》:“臧孙曰:‘季孙之爱我,疾疢(chèn)也;孟孙之恶我,药石也。美疢不如恶石。夫石犹生我;疢之美其毒滋多。孟孙死,吾亡无日矣!’”臧孙在弔丧(孟孙)时哭得很悲伤,并说:“季孙爱我

  • 生公说法

    源见“生公点石头”。借指高僧说法。清俞樾《余莲村劝善杂剧序》:“谁谓周郎顾曲之场,非即生公说法之地乎!”见“生公说法,顽石点头”。清·俞樾《金莲村劝善杂剧序》:“谁谓周郎顾曲之场,非即~之地乎?”【典

  •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

    青,青色;蓝,提炼青色的蓝草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比喻学生胜过先生,后人超越前人是事物发展的规律。原文大意是,学习是不可以中途停止的。青色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,但却比蓝草色更浓重;冰凌,是水结成的,但却